中国历史朝代顺序 :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朝(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朝(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北宋、南宋、辽、金、元、明、清。中国朝代简史: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隋,唐宋元明清。本专题包含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中国历代皇帝列表,历史朝代歌,历朝历代皇帝在位时间等。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哪些主要朝代?各有多少年?
中国朝代顺序表:夏朝、 商朝、 西周、 东周、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 新朝、 东汉、 三国(曹魏、蜀汉、东吴)、 西晋、 (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 北朝(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后蜀、南唐、北汉) 、北宋、(南宋、辽、金)、元朝、 明朝、清朝;
中华王朝之五路:1、休养生息;2、XX之治;3、XX盛世;4、XX之乱;5、灭亡;一个政权就像一个生命一样终归要灭亡,由生至灭的过程,一般可分为生、兴、盛、衰、危、亡六个阶段,五千年来中华还没有脱离轮回。在远为封闭而大有利于专制政权长存的古代,都没有“万年王朝”:历史上国运长的国家,莫过于东罗马帝国,绵延了近一千年之久;而最长久的政权莫过于中国的周朝,存在了八百多年。政权寿数的一个规律是:越近现代,政权寿数越短。其中稳定统一期:夏商西周;秦汉;隋唐;元明清;割据不稳定期:东周(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夏金。
中华王朝之灭亡:两汉均亡于体制内势力的恶性膨胀,类似死于肿瘤;秦、唐、明亡于民变,说明王朝末年社会层面已溃败,相当于器官衰竭;南北朝、五代亡于习惯性兵变,是习惯性流产;两宋均亡于外患,说明其军事力量不如人与地缘政治恶劣,类似乱世被杀;清亡于立宪派、革命党对清廷的失望与绝望,相当于放弃治疗。研究历史究竟有什么用处呢?学史可以使人明智。
朝代 | 起讫年代 | 都城 | 今地 | 开国皇帝 | 详细介绍 | ||
---|---|---|---|---|---|---|---|
夏 | 约前2070~1600年 | 安邑 | 山西夏县 | 禹 | 夏朝历史>> | ||
商① | 约前1600~1046年 | 亳 | 河南商丘 | 汤 | 商朝历史>> | ||
周朝 | 西周 | 约前1046~771年② | 镐京 | 陕西西安 | 周文王姬发 | 西周>> | |
东周 | 前770~256年 | 洛邑 | 河南洛阳 | 周平王姬宜臼 | 东周>> | ||
春秋 | 前770~476年 | 春秋>> | |||||
战国 | 前475~221年 | 战国>> | |||||
秦朝 | 前221~207年 | 咸阳 | 陕西咸阳 | 秦国历代国君
始皇帝嬴政 秦朝皇帝列表 |
秦朝>> | ||
汉 | 西汉 | 前206~公元8年 | 长安 | 陕西西安 | 汉高帝刘邦
西汉皇帝列表 |
西汉>> | |
新③ | 8~23年 | 常安 | 陕西西安 | 王莽 | 新朝>> | ||
玄汉③ | 23年2月~25年9月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河南南阳
河南洛阳 山西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玄汉>> | ||
东汉 | 25~220年 | 洛阳 | 河南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皇帝列表 |
东汉>> | ||
三国 | 曹魏 | 220~265年 | 洛阳 | 河南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三国>> | |
蜀汉 | 221~263年 | 成都 | 四川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222~280年 | 建业 | 江苏南京 | 吴大帝孙权 | |||
晋 | 西晋 | 265~316 | 洛阳 | 河南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西晋皇帝列表 |
西晋>> | |
东晋 | 317~420 | 建康 | 江苏南京 | 晋元帝司马睿
东晋皇帝列表 |
东晋>> | ||
五胡十六国④ | 304~439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北朝 | 南朝 | 刘宋 | 420~479 | 建康 | 江苏南京 | 宋武帝刘裕 | 南朝>> |
萧齐 | 479~502 | 建康 | 江苏南京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502~557 | 建康 | 江苏南京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557~589 | 建康 | 江苏南京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386~534 | 平城 | 山西大同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北朝>> | |
洛阳 | 河南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534~550 | 邺 | 河北临漳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535~556 | 长安 | 陕西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550~577 | 邺 | 河北临漳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557~581 | 长安 | 陕西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581~618 | 大兴 | 陕西西安 | 隋文帝杨坚
隋朝皇帝列表 |
隋朝历史>> | ||
唐朝⑤ | 618~907 | 长安 | 陕西西安 | 唐高祖李渊
唐朝皇帝列表 |
唐朝历史>> | ||
五代十国⑥ | 后梁 | 907~923 | 汴 | 河南开封 | 梁太祖朱晃 | ||
后唐 | 923~936 | 洛阳 | 河南洛阳 | 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936~947 | 汴 | 河南开封 | 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947~950 | 汴 | 河南开封 | 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951~960 | 汴 | 河南开封 | 周太祖郭威 | |||
前蜀
后蜀 南吴 南唐 吴越 闽国 马楚 南汉 南平 北汉 |
902~979 | - | -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 | 北宋 | 960~1127 | 东京 | 河南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北宋皇帝列表 |
北宋历史>> | |
南宋 | 1127~1279 | 临安 | 浙江杭州 | 宋高宗赵构
南宋皇帝列表 |
南宋历史>> | ||
辽国 | 907~1125 | 皇都 | 辽宁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 辽国>> | ||
大理 | 937~1254 | 太和城 | 云南大理 | 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1032~1227 | 兴庆府 | 宁夏银川 | 景宗李元昊 | |||
金 | 1115~1234 | 会宁 | 阿城(黑) | 金太祖阿骨打 | 金国历史>> | ||
中都 | 北京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河南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1206~1368 | 大都 | 北京 | 元世祖忽必烈
元朝皇帝列表 |
元朝历史>> | ||
明朝 | 1368~1644 | 北京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皇帝列表 |
明朝历史>> | ||
清朝 | 1616~1911 | 北京 | 北京 | 清太宗皇太极
清朝皇帝列表 |
清朝历史>> | ||
附注:
精彩奇闻备注:一直以来,夏商周的起讫年代以夏朝“约前2146~1675年”,商朝“约前1675~1029年” ,西周“约前1029-771年”出现在史料上。但根据最新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论,夏朝应是“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商朝是“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是“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然而,夏朝是否存在过都有争议。
①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因为内乱加上水灾,不得不搬家。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约公元前14世纪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② 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西周进入了短暂的共和时期,该年也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在这之前,所发生的事的年代都是推测的,历史事件是凭借甲骨文,金鼎文和人们的传说来叙说的,断断续续,无从查考,而甲骨文那些记载的也不全面,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所以争议很大。
③ 新朝和玄汉: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23年,新王莽政权灭亡。在之间的公元23年2月~25年9月,汉宗室刘邦的九世孙刘玄所建的一个短暂的政权,继续沿用“汉”的国号,该政权承新朝下启东汉。更始元年至二年间,名义上统一了西汉末年疆域的绝大部分地区。与西汉、东汉合称汉朝,为区别西汉、东汉,蜀汉,故称玄汉。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
④ “五胡十六国”(公元304~439年)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汉(前赵)、后赵(魏)、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成汉)。此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等都在十六国之外,实际上20个都不止。
⑤ 武则天(公元624~705年)于690年称帝,国号“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也称“南周”。并自以“瞾”字为名,废睿宗为皇嗣,自为皇帝,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史称“武周革命”。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是仅有的一个女皇帝。她登位时已经67岁,又是中国历史上即位时年龄最大的帝王。直到705年武则天去世,唐中宗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汉因王莽新朝分前后汉 唐为何不因武周而分前后唐?
⑥ “五代十国”:“五代”指907年朱温灭唐后建立的后梁及继起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合称为“五代”。南方还有许多割据势力,其中有:南吴、前蜀、吴越、马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史称“十国”。但实际的国却不止十个,其他中华王国:吐蕃、西域各国、渤海国、高句丽、琉球王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回鹘、古代越南王国、吐谷浑等等。“五代”和“十国”合称“五代十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最后于979年攻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十国结束。
关于朝代起讫时间:事实上朝代更迭,王朝通常不会如此顺利地过渡到另一个王朝,执政权经常不会立即转移,因而会有时间重叠。因为朝代往往是在推翻现存统治之前建立起来的,或者是在被打败之后持续了一段时间(完成统一)。就像清朝建立于1636年(如果从后金开始算是1616年),而最后一个明朝的政权直到1663年才被废。这种统治的变化是混乱而漫长的事情,清政府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来扩大对全中国的控制。因此,假设中国在1644年突然发生了一次变化是不准确的。嘻嘻网历史朝代备注
关于朝代的前缀:由于有些朝代并不是只有一次使用,所以现在的史学家往往在前面加一些词以示区别,比如五代的时候,梁唐汉晋周前前面都加了一个“后”字,因为这些朝代以前都出现过,同样的还有努尔哈赤建立的金,历史上亦称为后金。有时又以统治的中心来区别,比如两汉,为了有所区别,因为刘邦建立的汉定都是在长安,而刘秀的汉朝定都在洛阳,由于洛阳在西安以东,于是就把刘邦的汉称为西汉,刘秀的汉为东汉,同样的情况还有北宋和南宋的划分。
关于开国皇帝的称谓:本专题的绝大部分开国皇帝的名字前带谥号和庙号的方式进行了修饰,也许有人认为刘邦叫“汉高帝”是笔误,应为“汉高祖”,非也。“汉高祖”既非谥号也非庙号,当年司马迁误称刘邦为“高祖”后世多沿用之,其实刘邦谥号为“高皇帝”,按照谥号就应该称之为“汉高帝”。唐朝以前称呼皇帝一般都使用谥号,但是像“汉更始帝”并非庙号也非谥号,对刘玄习惯采用年号称呼。另外王莽既无庙号也无谥号,虽然自称新朝皇帝,但后来刘姓君主并没有对王莽进行追封,所以王莽也是封建王朝之中唯一一个没有被追封庙号的君主。但王莽在位时为前代多个皇帝追封庙号,庙号也从他这一代开始泛滥。元末不被中国正史承认为皇帝的韩宋政权韩林儿为历代无谥号的皇帝追谥。
1912年共和体制在中国确立以前,最高统治权力是以家族世袭为主的,这些世袭王族的更替组成中国朝代。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
三皇五帝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东西晋,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
三皇五帝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二晋收, 南北隋唐五代继, 宋元明清皇朝休。 |
五帝黄颛喾尧舜,
三代夏商西东周。 春秋战国秦一统, 西汉三国二晋收。 宋齐梁陈南朝号, 北魏二分又齐周。 隋唐五代十国宋, 辽夏金元明清民。 |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 |||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义之,国乃改。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于金,皆称帝。太祖兴,国大明。 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阉乱后,寇内讧。 闯逆变,神器终。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共和成,复汉土。 ——摘自 《三字经》 |
|||
三皇五帝:“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更多:中国皇帝大全、中国历史朝代歌 |
朝代 | 起止时间 | 都城 | 都城今址 | 建立者 |
---|---|---|---|---|
夏朝 | 约前2029年-约前1559年 | 阳城、阳翟、斟鄩、商丘、纶城、帝丘、原、老丘、西河 | 河南郑州、许昌、洛阳、商丘、濮阳、济源、开封 | 夏王姒启 |
商朝 | 约前1559年-约前1046年 | 亳、西亳、嚣、相、邢、殷、朝歌 | 河南商丘、洛阳、郑州、安阳、焦作、鹤壁 | 商太祖子履 |
西周 | 约前1046年-前771年 | 镐京、成周 | 陕西西安、河南洛阳 | 周武王姬发 |
东周 | 前770年-前256年 | 洛邑 | 河南洛阳 | 周平王姬宜臼 |
秦朝 | 前221年-前207年 | 咸阳 | 陕西咸阳 | 秦始皇帝嬴政 |
西楚 | 前206年-前202年 | 彭城 | 江苏徐州 | 西楚霸王项羽 |
西汉 | 前202年-8年 | 长安 | 陕西西安 | 汉高帝刘邦 |
新朝 | 8年-23年 | 常安 | 陕西西安 | 建兴帝王莽 |
玄汉 | 23年-25年 | 南阳、洛阳、长安 | 河南南阳、河南洛阳、陕西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东汉 | 25年-220年 | 洛阳、许昌 | 河南洛阳、河南许昌 | 汉世祖刘秀 |
三国(220年-280年) | ||||
曹魏 | 220年-266年 | 洛阳 | 河南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蜀汉 | 221年-263年 | 成都 | 四川成都 | 汉烈帝刘备 |
孙吴 | 222年-280年 | 建业 | 江苏南京 | 吴大帝孙权 |
西晋 | 266年-316年 | 洛阳 | 河南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东晋 | 317年-420年 | 建康 | 江苏南京 | 晋元帝司马睿 |
十六国(304年-439年) | ||||
南朝(420年-589年) | ||||
刘宋 | 420年-479年 | 建康 | 江苏南京 | 宋武帝刘裕 |
南齐 | 479年-502年 | 建康 | 江苏南京 | 齐高帝萧道成 |
南梁 | 502年-557年 | 建康 | 江苏南京 | 梁武帝萧衍 |
南陈 | 557年-589年 | 建康 | 江苏南京 | 陈武帝陈霸先 |
北朝(386年-581年) | ||||
北魏 | 386年-557年 | 平城、洛阳 | 山西大同、河南洛阳 | 道武帝拓跋珪 |
东魏 | 534年-550年 | 邺城 | 河南安阳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北齐 | 550年-577年 | 邺城 | 河南安阳 | 齐文宣帝高洋 |
西魏 | 535年-557年 | 长安 | 陕西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北周 | 557年-581年 | 长安 | 陕西西安 | 周明帝宇文毓 |
隋朝 | 581年-618年 | 大兴城、洛阳 | 陕西西安、河南洛阳 | 隋文帝杨坚 |
唐朝前期 | 618年-690年 | 长安、洛阳 | 陕西西安、河南洛阳 | 唐高祖李渊 |
武周 | 690年-705年 | 神都洛阳 | 河南洛阳 | 圣神皇帝武则天 |
唐朝中后期 | 705年-907年 | 长安、洛阳 | 陕西西安、河南洛阳 | 唐中宗李显 |
五代(907年-960年) | ||||
后梁 | 907年-923年 | 开封府 | 河南开封 | 梁太祖朱温 |
后唐 | 923年-936年 | 河南府 | 河南洛阳 | 唐庄宗李存勖 |
后晋 | 936年-947年 | 开封府 | 河南开封 | 晋高祖石敬瑭 |
后汉 | 947年-951年 | 开封府 | 河南开封 | 汉高祖刘知远 |
后周 | 951年-960年 | 开封府 | 河南开封 | 周太祖郭威 |
十国(891年-979年) | ||||
南吴 | 902年-937年 | 广陵 | 江苏广陵 | 南吴太祖杨行密 |
南唐 | 937年-975年 | 江宁府 | 江苏南京 | 唐烈祖李昪 |
前蜀 | 907年-925年 | 成都 | 四川成都 | 前蜀太祖王建 |
后蜀 | 933年-966年 | 成都 | 四川成都 | 后蜀高祖孟知祥 |
南汉 | 917年-971年 | 兴王府 | 广东广州 | 南汉高祖刘龑 |
南楚 | 896年-951年 | 长沙府 | 湖南长沙 | 楚武穆王马殷 |
吴越 | 907年-978年 | 杭州、越州 | 浙江杭州 | 吴越太祖钱镠 |
闽国 | 909年-945年 | 长乐府、建州 | 福建福州、福建建瓯 | 闽太祖王审知 |
荆南 | 924年-963年 | 江陵府 | 湖北秭归 | 楚武信王高季兴 |
北汉 | 951年-979年 | 太原府 | 山西太原 | 北汉世祖刘崇 |
北宋 | 960年-1127年 | 开封府 | 河南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南宋 | 1127年-1279年 | 应天府、临安府 | 河南商丘、浙江杭州 | 宋高宗赵构 |
辽朝 | 916年-1125年 | 临潢府、开封府 | 内蒙古巴林左旗、河南开封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
西夏 | 1038年-1227年 | 兴庆府 | 宁夏银川 | 夏景宗李元昊 |
金朝 | 1115年-1234年 | 大兴府、会宁府、开封府 | 北京、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开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元朝 | 1271年-1368年 | 大都路 | 北京 | 元世祖忽必烈 |
明朝 | 1368年-1644年 | 应天府、顺天府 | 江苏南京、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清朝 | 1644年-1911年 | 奉天府、顺天府 | 辽宁沈阳、北京 |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
中国历史朝代年表(朝代起止时间,都城,开国者)
中国历史年表:依年份列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国的信史开端始于商(甲骨文、殷墟遗址),抑或说是起于史迁的《史记》记载的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而在之前的夏商周三代甚至于三皇五帝时期并无直接史料和考古资料可以证明。
有关夏商周的断代自古存在不同的争议,但无论哪种说法都没有绝对的证据,以下列出当今最流行的两种说法。
说法一(该说法为中国大陆所普遍采用,但仍存在很大争议):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约开始于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都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前1046年。
说法二(该说法为中国港澳台地区及海外汉学家普遍采用):
北宋邵雍《皇极经世》整理年表如下
夏朝(公元前2224年──前1766年);
商朝(公元前1766年──前1122年);
周朝(公元前1122年──前256年)。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茫茫天数不可逃——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几为世界之冠。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论语·子路》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名正方可言顺,确立了国号也就是名正了,一个新的王朝从此诞生。同时这也是有说法的:《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那么国号由什么决定呢?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接下来精彩奇闻给大家详解中国历史上十八个朝代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1、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关于“夏”的名义来源史学界有多种说法,比较为可信的观点认为“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等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
唐代史家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又说,“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再成为国号的。
2、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
《史记·殷本纪》记载:“契封于商”。由此可知,“商”是商族先祖契的早期居地(今河南商丘南),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国号取于地名。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
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帝盘庚徒都殷,始改商曰殷”,史家便据此将盘庚迁殷前的时期称作“商”、盘庚迁殷后(今河南安阳西北)的时期称作“殷”,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朝(前1046~前255年)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公元前1046年,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军。纣王鹿台自焚,商朝亡,史称“武王克殷”。因为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名,周朝立。历史上分为西周、东周。
4、秦朝(前221年~前207年)
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封在秦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秦便成了他们的族称。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秦由一个诸侯国的称呼,变成了大一统皇朝的称呼。
5、汉朝(前202~220年)
秦亡以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中王。后来刘邦在楚汉争霸中打败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登基称帝,仍以“汉”为国号,汉朝由此开始。
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魏朝(220年~266年)
东汉末年,汉献帝先封曹操为魏公,后封其为魏王爵位。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而得位,以魏王的封号为国号,建立魏朝,史称曹魏。
7、蜀汉(221年~263年)
刘备自称汉朝中山靖王之后,以四川为活动地区,建立“汉”政权,因为在四川,其政权又被成为“蜀”,史称“蜀汉”。
8、东吴(222年~280年)
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孙权称帝后便以吴为国号,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南之地,也称“东吴”。
9、晋朝(265年~420年)
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史分西晋、东晋。
10、隋朝(581年~619年)
杨坚的父亲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隨国公”,杨坚袭此封爵。杨坚得位以后,依照惯例应将国号定为“隨”,但他认为“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稳定的意思。于是去掉“辶”,以“隋”这个新字作为国朝名。但是隋朝没有逃脱短期灭亡的不祥之兆,仅传二世而亡。
11、唐朝(618年~907年)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建立后,追封李虎为唐国公,李昞世袭了唐国公爵位,后爵位传至李渊。晋阳起兵后李渊进入长安不久,就宣布遥尊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拥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大丞相、尚书令,后废杨侑以“唐”为国号。
12、辽(916~1125年)
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北方民族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国号初为“契丹”,后改名为“大辽”。
“契丹”的含义是镔铁或刀剑之意。后来改的国名“辽”也是铁的意思,同时“辽”也是契丹人发祥地辽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
13、宋朝(960年~1279年)
赵匡胤为五代后周归德军节度使,驻宋州。宋州是春秋时期宋国故地(今河南商丘一带),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后,便定正式国号曰“宋”,尊称为“大宋”。历史上又分为北宋和南宋,合成两宋。
14、西夏(1038年~1227年)
西夏是由党项人建立的一个朝代。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这不是历史称呼,是当时就有的称呼,区别于西汉东汉北宋南宋等。
15、金(1115年~1234年)
金是由东北女真族建立的王朝。《金史·卷二·本纪第二太祖》记载,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时对群臣说:“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 。”于是以大金为国号。另有一说女真兴起于金水,女真语“金”为“按出虎”,故国号名金。
16、元朝(1271年~1368年)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朝代,也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完成大一统的朝代(但是史学家有些并不认同这是中华王朝,认为此时是中华民族灭国之时,故有“崖山后无中国”一说)。全称为大元大蒙古国。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大”字加于正式国号之中的大一统王朝,除此前仅统治了华北地区的辽朝和金朝等外,之前各朝的“大”字均为尊称。元朝的汉文国号“大元”出自《易经·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但也有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17、明朝(1368~1644年)
明朝的正式国号为“大明”,是元朝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把大字加于正式国号之中的大一统皇朝。“大明”国号有多种说法,一说承袭自小明王韩林儿之号,以“大明”为国号以表示自己的正统地位,亦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明朝国号的由来?真的是跟明教白莲教有关系吗?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另一说“大明”一词在儒家经典《易经》乾卦和《诗经·大雅》中早就出现了。在易经中,是表示光明周而复始,成就天地四方,在诗经中是歌颂周文王的功业。从明太祖尊崇儒学和中华文化,而且从大明一词在儒学经典中的意义来看,这种来源更符合情理。
18、清朝(1644年~1912年)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一个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封建皇朝;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史称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皇太极将“女真”改为“满州”,把国号“金”改为“大清”。是元朝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把“大”字加于正式国号之中的大一统皇朝。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的原因,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清”之国号,也可能是金的谐音,而且满人尚青,加水字边以符合五德终始说,用水免去朱明之“火”。一说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也有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中国历史上共有多少个朝代?分别是哪些?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一说24个,一说25个,都不尽然。广义来说,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包括地方政权)。
在中国历史上耳熟能详的朝代一共有12个,包括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
如果要细分,包括夏、商、周(西周、东周)、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曹魏、蜀汉、东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南朝(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杨吴、南唐、吴越、闽国、马楚、南汉、南平、北汉)、宋(北宋、南宋)、辽、金、元、明、清。
不过像西周,东周;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北宋、南宋等都是后世的称呼,他们自己都认为是同个朝代的,不分东西南北的。而像“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不是朝代,是历史时期。另外像北宋、西夏、辽、金是并存的政权,以中原为正统的思想,西夏、辽、金是割据政权。当然也未必占据中原就是正统,像金灭北宋后也占领了中原,氐族领袖苻坚基本统一了北方也占领了中原都未被认为是正统。这时候看的又是统治阶层的所属民族。所以“五胡乱华”这个词非常明确地表明了“正朔”的问题,外族侵犯汉民族就是入侵。当然也并非汉民族的政权就是正统,比如刘备的蜀汉,虽然自称是汉室之后,但是史学家并不认可它是正统,而认为曹魏是正统,因为曹魏的政权来自于汉室“禅让”,因此讲述这段历史用“魏晋南北朝”。
中国自秦以来,一共出过九个大一统王朝,它们是: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
另外,在分裂割据时期还出过五十几个小王朝,它们是:
三国鼎立时的魏、蜀、吴,共三个;
东晋时期五胡十六国:前赵(汉赵)、北凉、夏、后赵、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辽西、代、成汉、前秦、后凉、仇池、后秦、前凉、冉魏、西凉、北燕、后蜀,共二十二个,不止十六个,东晋后灭于桓楚;
南朝的刘宋、萧齐、梁、后梁、南陈,共五个;
北朝的北魏(含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共三个;
五代时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五个;
十国的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共十个;
西夏、辽、金、西辽、北辽、吐蕃、大理,蒙古,共八个。
当然还有很多短暂的地方政权,农民起义政权不被正史承认。
中国各朝代存在多少年?
从有文字记载的夏朝开始,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
夏朝的起止年代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载,根据资料推算,大约是从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1760年,共存在400多年。
商朝的起止年代也没有搞清楚,大约是公元前1760年到公元前1120年,共存在600多年。
周朝分好几个阶段。开始一段叫西周,从公元前1120年至公元前771年,共约350年。接着是东周,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49年,共有522年。其中前360年诸侯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后180年七国争雄,称为战国时代(战国最后的28年东周已经灭亡)。当然夏商周断代工程被人讽刺是“系统性编造历史”,“一群老混蛋最后找到的最大的证据是几片远古篱笆遗址”。
秦朝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起,到公元前207年灭亡止,只存在15年。
汉朝的前期称西汉,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共214年。后期称东汉,自公元25年至220年,共196年(西汉、东汉之间有王莽称帝,刘玄称帝,刘盆子称帝等)。
东汉以后,西晋统一前,中国历史上出现分裂局面,魏、蜀、吴三国鼎立,称为三国时代,从公元220年到280年,共61年。
晋朝也分为西晋、东晋两个阶段。西晋从265年到316年,共52年。东晋从317年到420年,共104年。
从东晋灭亡到隋朝统一这一段时期,历史上叫南北朝时代,全长170年。
隋朝从539年统一起到618年止,共30年。
唐朝从618年起到907年止,共290年。
唐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分裂局面,这个时期叫做五代十国时期,从907年到979年,共73年。
宋朝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史称北宋,从960年到1127年,共168年。后一个阶段史称南宋,从1127年到1279年,共153年。合称两宋,18帝王,北宋和南宋各9个帝王,分别是赵匡胤和赵广义及其子孙,可谓赵匡胤天下赵光义坐 赵光义子孙天下匡胤子孙坐。
元朝从1279年灭南宋起到1368年止,共90年。
明朝从1368年起,到1644年止,共277年。
清朝从1644年入关算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时被推翻止,全长共268年。
中国历史朝代的并称
在中国各朝代中,有一些朝代由于相似性或者历史上的连续性而被并列在一起,成为一个历史时期。最常见的有:夏商周、春秋战国、隋唐、汉唐、唐宋等。
唐虞
陶唐、有虞:传说中的两个朝代。
夏商周(又称三代)和商周
夏后、殷商、周朝:中国有文字记录的最早的世袭分封制朝代。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诸侯国混战的两个时期。春秋和战国不是朝代,而是东周这个朝代的两个时期。
先秦
秦朝以前的历史。
秦汉
秦朝、西楚、汉朝:中国最早的大一统帝国时期。两朝之间间隔历时4年的楚汉战争。汉的辉煌实际上分别是对秦的接力。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时期、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历时369年的战乱、游牧民族内迁、汉人南迁、民族融合时期。
魏晋(三国两晋)
曹魏(三国)、西晋、东晋(两晋):文化发展的时期。
十六国(五胡十六国)、东晋十六国
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国北方沦为胡族群雄逐鹿之地,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为主的少数民族在陆续建立大大小小二十多个政权。“十六国”则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从北方(包括蜀地)所有大大小的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大夏等十五个北方政权和一个西南政权成汉)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亦非真的只有十六国;上述政权中,后赵、前燕、前秦都曾占据过北方的大部分疆域,尤其是前秦曾一度统一了北方,不过时间都很短暂。在这百年间,北方战乱基本上没有停息,北方汉人被屠杀几近灭族,史称“五胡乱华”。
中国南方则为晋室南渡后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政权(东晋),史称衣冠南渡,与之合称“东晋十六国”。淝水之战后北方又陷入分裂,大量人口为避战乱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大量的侨州、侨郡在国都建康周围设立,深刻地影响了东晋的政治面貌。同时,客观上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中心进一步迁往南方。
六朝
六朝(222–589年)一般是指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即孙吴(或称东吴、三国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这六个朝代。六朝京师均是南京(孙吴时期名为建业,西晋司马邺称帝后为避讳,改名建康,南京由此有“六朝古都”之称)。因唐朝人许嵩在《建康实录》一书记载了这六个朝代而得名;北宋的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以此六朝作为正统编年纪事,后人将此六个朝代并称六朝,史称六朝。
六朝同时又指北朝六朝。三国魏(曹魏)、西晋、北魏、北齐、北周及隋皆建都于北方,亦合称六朝。
秦隋
在汉唐两大盛世之前,各自都有一个短暂而强悍的朝代——秦与隋。秦朝和隋朝都短命政权。秦朝是15年,隋朝是37年,且都在中国历史上都有里程碑意义,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秦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统一的政权,首次结束诸侯分封制,开启中央集权帝制——千年犹行秦法制。这种全新的中央集权制,发挥了当时生产力及人群组织模式所能达的最大效能,让后继的大汉帝国所向披靡,汉朝能做到这么大,是有赖于秦朝的准备、辅垫与积淀。
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的开端,开启科举。在其灭亡以后的政权都实现了强大与持久,秦以后的汉、隋以后的唐。
隋唐
隋朝、唐朝:长期战乱之后的大一统帝国,之后又是五代十国的战乱。两朝相连,隋末唐初历时14年的隋末民变的战乱。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是五胡乱华之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年的大动荡分裂,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
隋朝建立的以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为核心的封建王朝的新型政治体制对后世影响深远,隋朝大运河迄今还能发挥作用。隋朝打下了唐朝走向辉煌的时代背景,以及软、硬件基础条件。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唐的盛世实际上是隋朝的接力,而且中国最富庶的朝代不是唐宋,而是隋朝这个短命王朝。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在民族思想上比较开放,两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隋唐两朝君主在治国政策上较为开明,也影响了周边诸国向中国朝贡、学习。
隋朝鼎盛时期北至东北辽宁一带,西至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东临东海,南至越南北部一带。唐朝鼎盛时期北至贝加尔湖以北和外兴安岭,西至中亚的咸海,东至库页岛,南至越南北部。
唐宋:唐朝、宋朝:唐宋八大家,中国文化、经济得到巨大发展的两个帝国时期。两朝之间间隔历时53年的五代十国。
汉唐:汉朝、唐朝:中国最强大的两个帝国时期。两朝之间间隔369年的魏晋南北朝和37年的隋朝。
人们常说的汉唐气象令人叹为观止,所谓康乾盛世则让人唏嘘汗颜。换言之,汉唐盛世才是被世人公认的。至少可以说,中国最辉煌的盛世是汉唐。
汉朝留给世界最霸气的声音:敢犯我强汉者,虽远必铢。汉朝,是中华文明的底盘,今天中国基础民族自认来自于汉朝,自称汉人。
唐朝,是中华文明的精神高地,虽然今天我们自称汉人,但是歪果仁仍然称我们为唐人。它是影响遍及东亚及东南亚,是中华文明最大的一次文化输出。
五代十国:五代、十国:中国唐朝和宋朝之间分裂割据的时期。五代主要为中原一带的中原王朝;十国则主要为长江流域一带的割据政权。
宋辽金夏:宋朝、辽朝(亦包括西辽)、金朝、西夏:这一时期与两宋并列而立的边疆少族民族建立的政权。
宋辽金元:宋朝、辽朝、金朝、元朝:多民族竞争时期,汉族的宋朝、契丹族的辽朝、女真族的金朝与蒙古族的元朝争夺中国的时代。其中穿插西夏与大理等国。
宋元:宋朝、元朝:中国历史上商业、文化和航海最为发达的两个时期。
元明清:元朝、明朝、清朝:三朝大多数时间以北京为首都的封建王朝。
明清:明朝、清朝:中国建立共和之前最后的两个封建王朝,以北京为首都,并使用同一个皇城紫禁城,建立并奠定现代的中国疆域。
开国皇帝,封建王朝的创立者或奠基人,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开始,开国皇帝约有一百人(包括割据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
秦汉
秦朝始皇帝嬴政
西汉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史记》误记为汉高祖)
新朝王莽(无庙号无谥号)
东汉世祖光武帝刘秀
*注释:西楚霸王项羽,自称霸王,分封诸侯的仲裁者,但未称帝。故不是开国皇帝。
魏晋十六国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 (曹魏实际奠基者:曹操)
蜀汉烈祖昭烈皇帝刘备
东吴太祖大皇帝孙权
西晋世祖武皇帝司马炎(西晋实际奠基者:司马懿)
东晋中宗元皇帝司马睿
前赵襄宗昭文皇帝刘曜(前赵实际奠基者:刘渊)
后赵太祖明皇帝石勒
成汉太宗武皇帝李雄(成汉实际奠基者:李特)
冉魏武悼天王平皇帝冉闵
前秦高祖景明皇帝苻健(前秦实际奠基者:苻洪)
后秦太祖昭武皇帝姚苌
前燕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
后燕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
赫连夏世祖武烈皇帝赫连勃勃
南北朝
宋高祖武皇帝刘裕
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
梁高祖武皇帝萧衍
陈高祖武皇帝陈霸先
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
东魏孝静皇帝元善见
西魏文皇帝元宝炬
北齐显祖文宣皇帝高洋(实际奠基者: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
北周孝闵皇帝宇文觉 (实际奠基者:北周太祖文皇帝宇文泰)
隋唐
隋高祖文皇帝杨坚
唐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
五代
后梁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温
后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实际奠基者:太祖武皇帝李克用)
后晋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
后汉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知远
后周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
宋元明清
北宋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赵匡胤
南宋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赵构
西夏景宗武烈皇帝李元昊
辽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耶律阿保机(又名耶律亿)
金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完颜阿骨打(又名完颜旻)[简称太祖武皇帝]
元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孛儿只斤·忽必烈[简称世祖武皇帝],(实际奠基者:元太祖武皇帝 孛儿只斤·铁木真 即成吉思汗)
明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简称高祖武皇帝]
清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简称太宗文皇帝](实际奠基者:清太祖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以及各朝所有皇帝的顺序(16个朝代225位皇帝)
这份表单包含中国朝代顺序表及皇帝姓名生卒庙号谥号,虽然算不上是史上最完整的中国皇帝列表,但是对历朝历代和皇帝的评价堪称强大,值得珍藏,嘻嘻网编辑部历史组勘误。放心转载使用,但是请注明出处:http://114.xixik.com/chaodai/
秦朝<定都:定都:咸阳> | |||
简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自秦始皇赢政至秦三世子婴,共传三帝,享国十五年,公元前206年十月,秦朝灭亡。 |
|||
秦朝皇帝列表 | |||
秦朝皇帝名字 | 生卒年份(公元) | 秦朝皇帝称谓 | 秦朝皇帝评价 |
嬴政(赵政) | 前259—前210 | 秦始皇 | 一统中国、大统钱字、城筑北击、焚书坑儒、废封立郡 |
嬴胡亥(赵胡亥) | 前230—前207 | 秦二世 | 苛政暴政、泯性杀亲、残害忠良、天真顽劣、死于阉党 |
嬴子婴(赵姓) | ? —前206 | 秦三世 | 诛杀赵高、投降刘邦、死于项羽 |
汉朝(西汉<定都:咸阳>、东汉<定都:洛阳>) | |||
简介:两汉时期(西汉、东汉)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历史时期,共经422年,作为东方第一大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崛起。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而汉朝人也乐于这样称呼自己,“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同时深深影响着多少代儿女。 |
|||
汉朝皇帝列表 | |||
西汉皇帝名字 | 生卒年份(公元) | 西汉皇帝谥号/庙号 | 西汉皇帝历史评价 |
西汉(前汉)(前202年—8年12月) | |||
西汉·刘邦 | 前256—前195 | 汉高帝/汉太祖
(汉高祖是误传) |
白蛇起义、楚汉之争、建立大汉、豁达大度,从谏如流 |
西汉·刘盈 | 前211—前188 | 汉惠帝/无 | 至孝至仁、上乘父制,下尽职守、为文景之治建立基础 |
西汉·刘恭 | ? —前184 | 汉前少帝/无 | 吕后所立、又为其所害、终生无政治绩效、罢黜而死 |
西汉·刘弘 | ? —前180 | 汉后少帝/无 | 吕后所立、荡涤诸吕时因非惠帝孙而被陈平等人废黜 |
西汉·刘恒 | 前203—前157 | 汉文帝/汉太宗 | 与民休息、轻徭赋薄、推汉走向鼎盛奠定根基 |
西汉·刘启 | 前188—前141 | 汉景帝/无 | 平乱固权、清静恭俭、发展教育、打击豪强、文景之治 |
西汉·刘彻 | 前156—前87 | 汉武帝/汉世宗 | 雄才武略、空前政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
西汉·刘弗 | 前94-前74 | 汉昭帝/无 | 承接父业、四夷来朝、中兴稳定、后因多病不治而死 |
西汉·刘贺 | 前92—前59 | 汉废帝/无 | 荒淫无度、不顾社稷、霍以不看重任而在位27天被废 |
西汉·刘询 | 前92─前49 | 汉宣帝/汉中宗 | 巫蛊之祸、霍光拥立为皇、实现昭宣中兴、清除霍氏 |
西汉·刘奭 | 前74─前33 | 汉元帝/汉高宗 | 纯任德教、尊崇儒学、昭君出赛,汉匈言和、西汉转弱 |
西汉·刘骜 | 前51—前7 | 汉成帝/汉统宗 | 湛于酒色、荒淫无道、不理朝政、赵氏乱内、外家擅朝 |
西汉·刘欣 | 前25—前1 | 汉哀帝/无 | 有治国之志无治国之才、断袖之癖、王莽篡位西汉没落 |
西汉·刘衎 | 前9-6 | 汉平帝/汉元宗 | 一国之君无奈于王莽之阴险、迫取王莽女、后被莽害死 |
西汉·刘婴 | 4-25 | 孺子婴/无 | 婴继位时,莽摄政,无实际权力多为傀儡、东汉亡 |
玄汉·刘玄 | 生不详—25 | 更始帝/无 | 才智平庸、性格懦弱、一继任即沉醉于宫廷生活 |
关于刘玄、刘盆子:刘玄、刘盆子属于汉朝皇帝,但既不属于西汉也不属于东汉。刘玄是正统汉朝皇帝,一般就单称“更始帝”,有的书上有“更始朝”的说法。刘盆子不是正统皇帝。官方传记里这两人传记是收在《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中的,光是这个篇名就能看出算后汉(东汉)人物,但不算皇帝,只能入“传”而非“纪”,不过在“传”中排第一,和其他人还是略有不同。当然刘秀的东汉也没有给他们立庙,刘秀即位祝文里面直接就是“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平定天下,海内蒙恩”,完全就跳过了更始。刘玄投靠秀赤眉军后,刘秀下诏:“更始破败……朕甚愍之。今封更始为淮阳王。吏人敢有贼害者,罪同大逆。” |
|||
东汉(后汉)(25年—220年) | |||
东汉皇帝名字 | 生卒年份(公元) | 东汉皇帝谥号/庙号 | 东汉皇帝历史评价 |
东汉·刘秀 | 前6年- 57 | 光武帝/汉世祖 | 平乱王莽、兴建太学、提倡儒术、尊崇节义、可算贤明君王 |
东汉·刘庄 | 28-75 | 汉明帝/汉显宗 | 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高不逊色 |
东汉·刘炟 | 58—88 | 汉章帝/汉肃宗 | 倡导儒学、厚德行政、创明章盛世、放纵外戚而转危 |
东汉·刘肇 | 79—106 | 汉和帝/汉穆宗 | 扫平外戚窦氏夺回政权、亲民宽政对外修和、英年早逝 |
东汉·刘隆 | 105——106 | 汉殇帝/无 | 中国帝王中即位年龄最小、寿命最短的皇帝(百日皇帝) |
东汉·刘祜 | 94—125 | 汉安帝/汉恭宗 | 掌权后与邓氏争权、但委政于宦官,无所不为死于巡游 |
东汉·刘保 | 115—144 | 汉顺帝/汉敬宗 | 毅七月死、政变继位、宦官乱政、民不聊生、十九而死 |
东汉·刘炳 | 143—145 | 汉冲帝/无 | 终年三岁、宦官外戚乱政、朝廷腐败、九江暴乱、无为 |
东汉·刘缵 | 138—146 | 汉质帝/无 | 帝幼伶俐、继位未年、梁翼专权后被其以毒而害、九亡 |
东汉·刘志 | 132—167 | 汉桓帝/汉威宗 | 偶然为帝、外戚宦官、放姿纵恶、百般无奈、无功而终 |
东汉·刘宏 | 156—189 | 汉灵帝/无 | 政治黑暗、卖官鬻爵、声色犬马、黄巾起义、官宦为王 |
东汉·刘辩 | 176—190 | 汉少帝/无 | 何家掌政、董卓废之、行为轻摇无帝之威仪、卓害其死 |
东汉·刘协 | 181—234 | 汉献帝/无 | 乱世之帝、形同虚设、卓死后曹代刘政、庸碌一生汉亡 |
三国(魏、蜀、吴) | |||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蜀国)、东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各具特色,充满生机。184年黄巾起义后,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群雄割据纷争,东汉名存实亡。208年的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东汉灭亡。此后刘备、孙权先后称帝,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
|||
(曹魏<定都:洛阳>) | |||
简介:魏国(220年12月10日-265年2月4日),也称曹魏,是中国汉朝末期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个政权。始于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改汉为魏。至265年魏又被司马炎篡夺,改号为晋。曹操虽未称帝,但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太祖(又称魏武帝),曹魏计曹操共6帝。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领土最辽阔的国家。由于曹魏在三国之中占据最大地区,盘踞中原一带,而这区人口也是最多;加上有汉室禅让,向来被视为正统王朝。期间最重要的改革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对魏晋时代之政治产生深远影响。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
|||
曹魏皇帝列表 | |||
曹魏皇帝名字 | 生卒年份(公元) | 曹魏皇帝谥号/庙号 | 曹魏皇帝历史评价 |
曹操 | 155—220 | 魏武帝/太祖(追溢) | 魏国缔造、褒贬不一、正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
曹丕 | 187—226 | 魏文帝/高祖 | 承接父业、魏国建立、政绩颇显、伐吴败后大病不起 |
曹睿 | 204—239 | 魏明帝/烈祖 | 一生均于三国战事中、任司马懿为将、抵抗外敌、病死 |
曹芳 | 239—254 | 魏哀帝 | 曹爽司马懿辅政、司马氏开始把持魏国朝政、无为而去 |
曹髦 | 241—260 | 魏废帝 | 识破司马之心、创造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名句 |
曹奂 | 246—302 | 魏元帝 | 无权无势之傀儡、无政绩、禅让于司马炎、软禁而死 |
(蜀汉<定都:成都>) | |||
简介:公元221年―263年,刘备在四川(蜀)成都称帝,续汉之大统,国号汉。刘备为汉中 山王刘胜之后,其国号“汉”意味着是东汉的延续,又因其占据益州,俗称蜀地,其政权历史上也称“蜀汉”。国土在今四川东部和云南、贵州北部以及陕西汉中一带,蜀汉怀帝时为魏所灭。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后主刘禅,共2帝。 |
|||
蜀汉皇帝列表 | |||
蜀汉皇帝称谓 | 生卒年份(公元) | 蜀汉皇帝谥号/庙号 | 蜀汉皇帝历史评价 |
刘备 | 161—223 | 蜀汉昭烈帝/烈祖 | 建立蜀汉、弘毅宽厚、仁治天下、托孤诸葛、心神无二 |
刘禅 | 207—271 | 蜀汉怀帝/仁宗 | 平庸无能、主动投降、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 |
(东吴<定都:武昌、南京>) | |||
简介:建安元年(196)献帝都许以后 ,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建安四年,孙策取得豫章郡地。建安五年孙策死,策弟孙权统众。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徙治京城(今江苏镇江)。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十五年取得岭南 。建安十六年孙权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据有今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的广大地区。280年,西晋军队攻破东吴,吴国灭亡。 |
|||
东吴皇帝列表 | |||
东吴皇帝名字 | 生卒年份(公元) | 东吴皇帝谥庙 | 东吴皇帝历史评价 |
孙坚 | 156—191 | 吴武烈帝 | 东汉末期名将、吴国奠基人、打仗勇猛命丧战场 |
孙权 | 182—252 | 吴大帝 | 十五而立、稳固江东、政治能家、晚年昏庸滥杀无辜 |
孙亮 | 243—260 | 会稽王 | 生性聪慧、谋杀专权孙綝失败、帝位被废、沦为会稽王 |
孙休 | 235—264 | 吴景帝 | 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东吴繁荣、好文、征西失败 |
孙和 | 224—253 | 吴文帝 | 无多大政治作为、但是为人好善、后因诸葛氏自杀 |
孙皓 | 242—284 | 吴末帝 | 初位尚贤、而后残暴骄盈、好酒色、东吴自此而亡 |
西晋(东晋<定都:洛阳>、西晋<定都:南京>) | |||
简介: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263年司马昭发兵攻蜀后,魏帝以并州等十郡封其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265年其子司马炎自立为皇帝,国号称“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共传四帝五十二年。五胡乱华,晋室南渡,琅邪王司马睿在建业重建东晋,共传十一帝一百零四年,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 (注:公元291年西晋爆发八王之乱: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颍、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晋自五马渡江天下遂分为二,又有五胡乱华十九国并立) |
|||
西晋皇帝列表 | |||
西晋皇帝名字 | 生卒年份(公元) | 西晋皇帝谥号/庙号 | 西晋皇帝评价 |
西晋·司马懿 | 179—251 | 晋宣帝/ | 炎追封、曹魏任职创汗马功劳、司马氏族奠基晋之基础 |
西晋·司马师 | 208—255 | 晋景帝/ | 炎追封、以父于战场厮杀、西晋奠基者之一 |
西晋·司马昭 | 211—265 | 晋文帝/ | 炎追封、消灭蜀汉取曹自代、奠基西晋直接人物 |
西晋·司马炎 | 236—290 | 晋武帝/世祖 | 奉辈开晋、消灭东吴、结束三国纷争、其非贤明君主 |
西晋·司马衷 | 259—306 | 晋惠帝/德宗 | 痴呆昏庸、何不食肉糜、八王之乱发生、政变后背毒死 |
西晋·司马炽 | 284—313 | 晋怀帝/ | 内政动乱、匈奴南侵发永嘉之祸、举国衰败、刘聪毒害 |
西晋·司马邺 | 300—317 | 晋愍帝/ | 国运衰落、民不聊生、出城降刘后被刘害、西晋告亡 |
东晋皇帝列表 | |||
东晋皇帝名字 | 生卒年份(公元) | 东晋皇帝谥号/庙号 | 东晋皇帝历史评价 |
东晋·司马睿 | 276—322 | 晋元帝 | 任用王导、移都江南、王马共治天下、东晋江南立足 |
东晋·司马绍 | 301—325 | 晋明帝 | 自小聪慧、见之长安与日、平定王敦之乱、巩固基业 |
东晋·司马衍 | 321—342 | 晋成帝 | 比较平庸、欲借外戚庾亮树己之风、虽无建树晋也安定 |
东晋·司马岳 | 322—344 | 晋康帝 | 在为两年、重用庾泳、庾翼、无任何政治建树、早亡 |
东晋·司马聃 | 343—361 | 晋穆帝 | 年幼继位又褚太后主政、桓温驱除庾氏、在为十七而亡 |
东晋·司马丕 | 341—365 | 晋哀帝 | 在为四年即病死、无任何政治建树、中信道士不老仙丹 |
东晋·司马奕 | 342—386 | 晋废帝 | 桓温借故逼褚废帝、被逼出宫降海西公、为保身安屈辱 |
东晋·司马昱 | 320—372 | 晋简文帝 | 温废帝后而立、一切以温是从、形同傀儡在位两年病亡 |
东晋·司马曜 | 362—392 | 晋孝武帝 | 略有作为、值桓温亡东晋危机过、被宫女用被子闷死 |
东晋·司马德宗 | 382—419 | 晋安帝 | 愚蠢无为、权落旁人、亲政桓玄失败、刘掌权、桓自立 |
东晋·司马德文 | 385—421 | 晋恭帝 | 在刘裕的策划下继位又在其的威逼下禅位,东晋告亡 |
隋朝(定都:长安、东都:洛阳) | |||
简介:隋朝之盛世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当时社会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此时的中华帝国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甲兵强锐,威动殊俗,幅员万里。有隋文帝开创的“开皇之治”。 大隋天子于西元581年二月甲子日接受北周皇帝禅让,建立了大隋皇朝,先以长安为都,后来又新建大兴城为京师、以洛阳为陪都,实行东西两京制:西京长安、东京洛阳。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和五胡乱华的社会局面,于589年,挥师南下,灭了长期割据南方的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中国。 (注: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历史时期,不是朝代,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转自【嘻嘻网中国历史朝代】,原文地址:http://114.xixik.com/chaodai/ |
|||
隋朝皇帝列表 | |||
隋朝皇帝名字 | 生卒年份(公元) | 隋朝皇帝谥号/庙号 | 隋朝皇帝评价 |
杨忠 | 507—568 | 隋武元帝
(追谥)/太祖 |
西魏权臣之一、十二大将军随国公。 |
杨坚 | 541—604 | 隋文帝/高祖 | 建立隋朝、精心治国、隋朝从此进入统一、兴盛的局面 |
杨广 | 604—618 | 隋炀帝/世祖 | 伟大与罪恶并存、“河巡科藏”、在江都宇文化及所害 |
杨昭 | 584—606 | 隋成帝/世宗 | 本为太子还未登基即病死,后其子恭帝继位后加以追尊 |
杨侑 | 605—619 | 隋恭帝/无 | 炀出游命其守长安、李渊攻长安后立其为帝后废之 |
杨浩 | 不详—618 | 隋隆帝/无 | 宇文化及弑炀帝后而立,实为傀儡后被其废 |
杨侗 | 不详—619 | 隋哀帝/无 | 炀出游命其守洛阳,炀亡后由王世充立一年后被王所废 |
唐朝(定都:长安,东都:洛阳,唐代都城为长安、洛阳,合称两京) | |||
简介: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国公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也称“大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唐朝历经21位皇帝(含武则天),共289年。唐朝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唐朝连同隋朝被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是相继于秦汉之后的中国第二帝国时期,日本历史学者则普遍认为唐朝是中国“中世”时期的结束。唐朝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另:《关于皇帝的谥号和庙号》:隋朝以前,皇帝的谥号很短,一般称谥号。如:刘恒,谥号“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史称“汉文帝”;司马炎,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杨坚,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史称“隋文帝”。隋朝之后,皇帝的谥号很长,一般称庙号。如:李世民,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史称“唐太宗”;因为谥号太长了,所以唐朝起一般称呼庙号。而且北宋做出规定:不立恶谥,只作美谥、平谥。因此像赵佶这样的昏君,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庙号徽宗,史称“宋徽宗”。 隋唐朝以前谥号字数较少,所以往往以谥号称呼皇帝,如武帝,文帝。唐以后谥号字数慢慢变长,到了清朝都二十几个字,什么功德圣明好词全给加上乱七八糟一大堆,再用来当做称呼就太麻烦了,所以改用庙号来称呼了。明清两代,皇帝几乎是一帝一年号,所以也习惯直接用年号称呼。比如永乐帝、万历帝、康熙帝、嘉庆帝等。 |
|||
唐朝皇帝列表 | |||
唐朝皇帝名字 | 生卒年份(公元) | 唐朝皇帝庙号 | 唐朝皇帝历史评价 |
李渊 | 566—635 | 唐高祖 | 7岁世袭唐国公、灭隋统一最快的开国皇帝,成就大唐兴旺 |
李世民 | 599—649 | 唐太宗 | 卓越君王、贞观之治、将大唐推向高峰、奠基顶峰基础 |
李治 | 628—683 | 唐高宗 | 坐享渔翁之利继承大统、永徽之治、唐三代后武王女主显现 |
李显 | 656—710 | 唐中宗 | 柔软无能、何事都取决于其母武皇太后、无大作为被废 |
李旦 | 662—716 | 唐睿宗 | 三让天下:武后、中宗、玄宗、一生安分平淡与世无争 |
武则天(武曌) | 624—705 | 周武皇 | 中国唯一女皇帝、纵横天下二十年、女中豪杰武则天 |
李显(重祚) | 705—710 | 唐中宗 | 他、他还有她,竟然都可以称之为六味地黄丸 |
李重茂 | 695—不详 | 唐殤帝 | 韦太后临朝称制,相王李旦执掌政务,无实权后被废 |
李旦(重祚) | 695—不详 | 唐睿宗 | 唐睿宗李旦两次登基三让天下 最后让出个太平盛世 |
李隆基 | 685—762 | 唐玄宗 | 开元盛世而后又安史之乱、宠信杨贵妃、明君和昏君矛盾体 |
李亨 | 711—762 | 唐肃宗 | 安史受命、被尊为帝、用郭子仪李光弼趁内乱平定安史 |
李毅 | 726—779 | 唐代宗 | 登基后安史之乱平息后,计杀李辅国,经历吐蕃战事 |
李适 | 742—805 | 唐德宗 | 政绩平常、亲撰中医文献、写罪己诏向天下坦白错误 |
李俑 | 761—806 | 唐顺宗 | 随遇而安不争强好胜、勇敢面对政治现实 |
李纯 | 778—820 | 唐宪宗 | 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创大唐中兴、与太宗、玄宗齐名 |
李恒 | 795—824 | 唐穆宗 | 纵情享乐、毫无节制、惧死求生、三是而立即死 |
李湛 | 810—827 | 唐敬宗 | 政治无为、比穆宗有过之无不及在位两年后被宦官谋杀 |
李昂 | 809—840 | 唐文宗 | 政治黑暗,官宦争斗不断,文宗形同傀儡,抑郁而死 |
李炎 | 814—846 | 唐武宗 | 武宗灭佛、崇道弃佛、斯是如此倒也实现会昌中兴 |
李怡 | 810—859 | 唐宣宗 | 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谓之小太宗 |
李漼 | 859—873 | 唐懿宗 | 沉湎玩乐、任相不明、爱慕虚荣、不惜官赏、骄淫奢侈 |
李儇 | 862—888 | 唐僖宗 | 听任官宦、黄巢起义建立大齐、其人躲在四川七年 |
李晔 | 867—904 | 唐昭宗 | 聪明又才能、分形唐朝形势、只可惜挽救已经无力回天 |
李祝 | 892—908 | 唐哀帝 | 哀帝当国、朱全忠不忠篡位、自此大唐灭亡、后被其弑杀 |
宋朝(北宋<定都:开封>、南宋<定都:临安>) | |||
简介: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因为皇室姓赵,又称作赵宋。北宋历167年,南宋历153年,两宋共有18帝(赵匡胤天下赵光义坐 赵光义子孙天下匡胤子孙坐)。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繁荣的王朝。而此时也有西夏、大理、吐蕃、契丹、女真并存,也给宋朝的稳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960年由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到1127年靖康之难,被称为北宋,定都开封。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但由于与宋同时代的辽、金、西夏等国的强大,使北宋政权一直处于外族的危胁之中。1127年,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继位重建宋朝,史称南宋(1127年——1279年),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西夏、金朝和大理为并存政权。最后的中国:最强军事的蒙古征服了最强经济的大宋。 (注: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关于五代十国的年限,一说为:北宋灭亡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另一说为,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转自【嘻嘻网中国历史朝代】,原文地址:http://114.xixik.com/chaodai/ |
|||
宋朝皇帝列表 | |||
宋朝皇帝名字 | 生卒年份(公元) | 宋朝皇帝庙号 | 宋朝皇帝评价 |
北宋(960—1127年) | |||
赵匡胤 | 927—976 | 宋太祖 |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创立大宋国、励精图治整治江山 |
赵匡义 | 939—997 | 宋太宗 | 烛光斧影、不善武功、晚年教循规蹈矩,致积贫积弱 |
赵恒 | 998—1022 | 宋真宗 | 治理有方国日益坚固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史称咸平之治 |
赵桢 | 1010—1063 | 宋仁宗 | 仁义著称、全民偶像、宋朝十八帝中最好的一位皇帝 |
赵曙 | 1032—1067 | 宋英宗 | 颇有政治才能、英年早逝而有志无力、政治手段较成熟 |
赵顼 | 1048—1085 | 宋神宗 | 支持王安石变法但操之过快而失败、励精图治做好国君 |
赵煦 | 1076—1100 | 宋哲宗 | 继续推行变法,国虽稍有起色,但最终仍以失败而告终 |
赵佶 | 1082—1135 | 宋徽宗 | 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瘦金书法自成一体、坐井观天 |
赵桓 | 1100—1156 | 宋钦宗 | 优柔寡断、反复无常、与其父皆遭遇靖康之难而亡 |
南宋(1127-1279年) | |||
赵构 | 1107—1187宗 | 宋高宗 | 偏安临安为南宋、重用秦桧,残害岳飞,政治平庸 |
赵眘 | 1127—1194 | 宋孝宗 | 南宋能力最强、最杰出、最节俭的皇帝且很长寿 |
赵惇 | 1147—1200 | 宋光宗 | 昏庸、体弱多病、无治国安邦之才又听信谗言 |
赵扩 | 1168—1224 | 宋宁宗 | 赔款求全、在位期间均是碌碌无为之辈 |
赵昀 | 1205—1264 | 宋理宗 | 本非皇子但乃皇族、死后头颅被割制成器具、一生无为 |
赵禥 | 1240—1274 | 宋度宗 | 昏庸无能、沉迷美色、南宋从此岌岌可危、面临灭亡 |
赵
|
1271—1323 | 宋恭帝 | 贾似道当权、元军进攻其被俘、被派往藏区后成高僧 |
赵昰 | 1269—1278 | 宋端宗 | 元进犯其南逃、闽粤港都有其之身影、后病死葬于江门 |
赵昺 | 1272—1279 | 宋末王 | 流亡政府海丰被击垮、文天祥被俘、昺跳海而亡、宋亡 |
大理国(定都:大理) | |||
简介:中华王朝,与宋朝并存的国家之一,大理国位于今日中国境内的中古时代的一国,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公元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定都羊苴咩城,改国号曰大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大理国(包括后理)维持了22世,达300余年。至元代忽必烈灭大理国后,鉴于段氏的力量强大,仍命段氏为大理国总管,继续统治大理地区达百余年。 |
|||
大理国皇帝列表 | |||
大理国皇帝称谓 | 生卒年份(公元) | 大理国皇帝庙号 | 大理国皇帝评价 |
段思平 | 893—944 | 文武帝 | 大理国缔造者、厉行改革、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
段思英 | 944—945 | 文经帝 | 宫廷政变、在位仅一年被废为僧、其人昏庸无所作为 |
段思良 | ?—951 | 文成帝 | 大理建国前功名显赫、后发起宫廷政变、逼侄逊位 |
段思聪 | ?—968 | 广慈帝 | 子承父业、立高氏为帝、宋国初立、以宋国发展关系 |
段素顺 | ?—985 | 应道帝 | 继位不久、大理东部叛乱、应道帝派兵镇压 |
段素英 | ?—1009 | 昭明帝 | 信佛教刺文著述《传灯录》举行开科取士,比较贤明 |
段素廉 | ?—1022 | 宣肃帝 | 在位期间无所为 |
段素隆 | ?—1026 | 秉义帝 | 不乐为帝,后禅位为僧开启了皇帝禅位出家的先例 |
段素真 | ?—1041 | 圣德帝 | 效仿其父禅位给其孙、自己出家为僧 |
段素兴 | ?—1044 | 天明帝 | 性好游狎,又好大喜功、素兴在位,荒淫日甚、被废 |
段思廉 | 生卒不详 | 孝德帝 | 被拥立为帝、杨氏叛乱其无力平反、分封高氏、实力减 |
段廉义 | ?—1080 | 上德帝 | 杨义贞叛乱、其被弑杀、高氏平反另立新君 |
段寿辉 | 生卒不详 | 上明帝 | 高氏所立、观星相后禅位于段正明自己出家为僧而自安 |
段正明 | 生卒不详 | 保定帝 | 在位期间被专权的高升泰所废其自立、前大理以此告终 |
段正淳 | 生卒不详 | 文安帝 | 高继帝位后病死、将江山交还给段氏,段正淳因此被立 |
段正严 | 生卒不详 | 宣仁帝 | 勤政爱民、外交能者、在位39年后禅位出家为僧 |
段正兴 | 生卒不详 | 正康帝 | 子承父业、继位后被权臣高氏所控制、一生无为 |
段智兴 | 生卒不详 | 攻极帝 | 奉佛兴建寺庙、朝夕焚咒、不理国事、国力有所衰落 |
段智廉 | 生卒不详 | 亨天帝 | 对佛教感兴趣,曾派人到宋朝求大藏经1465部存放 |
段智祥 | 生卒不详 | 神宗 | 广纳贤才、发展农业、治国有方、信笃佛法出家为僧 |
段祥兴 | 生卒不详 | 孝义帝 | 蒙古南侵、其出兵抵抗大败、死后传位其子 |
段兴智 | 生卒不详 | 天定贤王 | 大理末代皇帝、效忠元朝、后被任命成为大理总管 |
西夏国(定都:银川) | |||
简介:中华王朝,与宋朝并存的国家之一,西夏是由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政权。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其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 玉门,南界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员辽阔。 |
|||
西夏国皇帝列表 | |||
西夏国皇帝名字 | 生卒年份(公元) | 西夏国皇帝庙号 | 西夏国皇帝历史评价 |
李元昊 | 1004—1048 | 夏太祖 | 立西夏学宋治国、立军政制、晚年肆意诛杀、纵情享乐 |
李谅祚 | 1047—1067 | 夏毅宗 | 亲政后实行改革,使西夏汉化、连年对宋用兵,后修好 |
李秉常 | 1061—1086 | 夏惠宗 | 未能亲政无任何国策、西夏积弱际北宋入侵、忧愤死 |
李乾顺 | 1084—1139 | 夏崇宗 | 亲政后采取联辽抗宋的策略,辽被金灭后,又联金抗宋 |
李仁孝 | 1124—1193 | 夏仁宗 | 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科举制尊崇儒学、西夏鼎盛 |
李纯佑 | 1177—1206 | 夏桓宗 | 以附金和宋为国策、铁木真进军西夏、1206年,暴卒 |
李安全 | 1169—1211 | 夏襄宗 | 昏庸无能、破坏金夏关系、后齐王李遵顼政变将其废止 |
李遵顼 | 1162—1226 | 夏神宗 | 夏状元、破坏经济、民怨四起、野心又大、传位其子 |
李德旺 | 1181—1226 | 夏献宗 | 前朝政策不当、无力挽救、西夏岌岌可危 |
李現 | 不详—1227 | 夏末帝 | 即位仅后1年,西夏被蒙古所亡,其投降被杀,西夏亡 |
辽国(幽州、上京) | |||
简介:中华王朝,辽国(公元907年~1125年)或称辽国、大辽、契丹,简称辽,是中国五代十国两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916年改元神册,改渤海国为东丹国,立其子耶律倍为东丹王,后为辽的藩属。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开封(并定都于此)称帝,定国号为“辽”,后被汉高祖刘知远击退,定都,983年萧太后(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曾复更名“大契丹”,1066年辽圣宗耶律隆绪恢复国号“辽”,1125年为金国所灭 ,辽末,辽贵族耶律淳建立北辽,与辽共同抗金,后被辽灭。辽朝宗室后代耶律留哥与其弟耶律厮不(耶厮不) 分别建立了东辽与后辽,最后东辽灭后辽,东辽被蒙古所灭。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定都虎斯翰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灭;1222年西辽贵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权——后西辽,后被元朝(蒙古)所灭。 |
|||
辽国皇帝列表 | |||
辽国皇帝称谓(汉名) | 生卒年份(公元) | 辽国皇帝庙号 | 辽国皇帝历史评价 |
大辽·耶律耨里思 | 生卒不详 | 辽肃祖 | 唐代契丹迭剌部领袖(辽太祖追封) |
大辽·耶律萨剌德 | 生卒不详 | 辽懿祖 | 多次冒箭矢与室韦交战、辽太祖追崇他为庄敬皇帝 |
大辽·耶律匀德寔 | 生卒不详 | 辽玄祖 | 辽太祖追崇 |
大辽·耶律阿保机 | 872—926 | 辽太祖 | 南征北战、建立北方辽国、缔造契丹、功不可没 |
大辽·耶律德光 | 902—947 | 辽太宗 | 促进契丹经济和发展、一心想争霸中原后病死 |
大辽·耶律倍 | 899—900 | 辽义宗 | 丹东王、没有做皇帝、其子继位后追封他为义宗文献帝 |
大辽·耶律阮 | 918—951 | 辽世宗 | 成立南北枢密院、晚年政治腐败、后被杀害 |
大辽·耶律璟 | 931—969 | 辽穆宗 | 帝位不稳、后期残暴、醉酒丧命 |
大辽·耶律贤 | 948—982 | 辽景宗 | 重用汉官、政治官吏、辽进入中兴阶段 |
大辽·耶律隆绪 | 971—1031 | 辽圣宗 | 文化修养较高、整治国家也较为有利、促进辽国发展 |
大辽·耶律宗真 | 1016—1055 | 辽兴宗 | 文化素养较高、政治没有多大的建树、奢靡逸乐 |
大辽·耶律洪基 | 1032—1101 | 辽道宗 | 广印佛经兴建寺塔劳民伤财、社会矛盾激化辽国转衰 |
大辽·耶律浚 | 生卒不详 | 辽顺宗 | 太子位被废、贬为庶人、其子继位后以天子之礼追封 |
大辽·耶律延禧 | 1075—1128 | 天祚帝 | 天下兵马大元帅后承接帝位、辽国末代皇帝、为金灭 |
北辽·耶律淳 | 1062—1122 | 辽宣宗 | 即位北辽,降辽天祚帝为湘阴王,奉表于金国乞为附庸 |
北辽·耶律雅里 | 生卒不详 | 顺文帝 | 本梁王、征战中其他兄弟被俘、众人拥他为帝 |
北辽·耶律术烈 | 生不详—1123 | 辽英宗 | 雅里死后被人拥护为帝、后被乱兵杀死、北辽亡 |
西辽·耶律大石 | 1087—1148 | 辽德宗 | 本为节度、辽亡后修生养息、准备恢复辽朝、后失败 |
西辽·耶律夷列 | 生卒不详 | 辽仁宗 | 感天后还政于他、死后令其妹监国 |
西辽·耶律直鲁古 | 生卒不详 | 文颢帝 | 由承天后执政,承天后被杀后继位被迫让位后病死 |
西辽·屈出律 | 生卒不详 | 悯文帝 | 受文颢帝收留,见西辽大势已去自立为皇、值西辽灭亡 |
金国(黑龙江白城、北京、开封) | |||
简介:中华王朝,金国(公元1115年-1234年)是两宋时期以女真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创建者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金国先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后迁都燕京(今北京),灭掉北宋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金国历经九帝,共一百二十年。疆域盛时东北到今日本海,南到淮河、秦岭一线,西至今甘肃省,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 |
|||
金国皇帝列表 | |||
金国皇帝称谓(汉名) | 生卒年份(公元) | 金国皇帝庙号 | 金国皇帝历史评价 |
完颜阿骨打 | 1068—1123 | 金太祖 | 建立金国、对宋和好对蒙痛恨、开始发展金国全局 |
完颜吴乞买 | 1075—1135 | 金太宗 | 继承兄业、发动靖康之变、灭掉北宋 |
完颜亶 | 1119—1150 | 金熙宗 | 用汉官、非伪齐、统律法、晚年宫廷矛盾后被杀死 |
完颜亮 | 1122—1161 | 金废帝 | 宫廷政变杀熙宗自立为帝、攻南宋时世宗自立、其被废 |
完颜雍 | 1123—1189 | 金世宗 | 起兵反抗自立为帝、总结教训、改革金国、比较贤明 |
完颜璟 | 1168—1208 | 金章宗 | 继承祖父仁政、实现女真封建化、后期战争频频转弱 |
完颜永济 | 1513—1213 | 卫绍王 | 柔弱鲜智能、政治日益腐败、蒙古迅速强盛、后被杀死 |
完颜珣 | 1163—1224 | 金宣宗 | 断交西夏、求和蒙古、不顾国运侵南宋、三面受敌 |
完颜守绪 | 1198—1234 | 金哀宗 | 继位后力挽狂澜只可惜无力回天,蒙古追杀、金始亡 |
完颜承麟 | 生卒不详 | 金末帝 | 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从继位到死亡不足一个时辰 |
元朝(定都:大都) | |||
简介: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由蒙古族统治者忽必烈于1271年所建,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市),国号大元,1218年蒙古灭西辽,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国,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灭大理, 1279年击败南宋残余势力,元朝最终统一中国。1279年灭南宋。统治地区西到新疆东部,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西伯利亚南部,越过贝加尔湖(一说直到北冰洋),东到鄂霍次克海。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北伐所推翻。其残余势力退居漠北,与明军对峙,史称北元。1635年四月,后金皇太极派多尔衮、岳托、萨哈璘、豪格率军远征察哈尔余部。额哲与母亲苏泰太后向后金献元朝传国玉玺投降,元朝正式结束。 |
|||
元朝皇帝列表 | |||
元朝皇帝称谓(汉名) | 生卒年份(公元) | 元朝皇帝庙号 | 元朝皇帝历史评价 |
孛儿只斤铁木真 | 1162—1227 | 元太祖 | 世界屠夫之王?还是一代天骄? |
孛儿只斤拖雷汗 | 1193—1232 | 元睿宗 | 窝阔台继位后其为监国、子忽必烈追封、矫勇善战 |
孛儿只斤窝阔台汗 | 1186—1241 | 元太宗 | 扩张国土、南北西征、忽必烈继位后追尊为太宗 |
孛儿只斤贵由汗 | 1206—1248 | 元定宗 | 母归政在位期间收服吐蕃全境、此后新疆归入大元版图 |
孛儿只斤蒙哥汗 | 1208—1259 | 元孝宗 | 雷长子、攻俄罗斯、灭大理灭南宋、元朝大疆初定 |
孛儿只斤忽必烈 | 1215—1294 | 元世祖 | 攻打日本、印度、缅甸、发展经济、元朝之名始于该帝 |
奇渥温铁穆耳 | 1265—1307 | 元成宗 | 整顿军政、免除江南税收、社会压力缓和、平息战乱 |
孛儿只斤海山 | 1281—1311 | 元武宗 | 元朝逐渐强大、是一位明主、打印钱钞、物价上涨 |
爱育黎拔力八达 | 1285—1320 | 元仁宗 | 元朝贤明君主、固定中国固有版图、大举改革、元强盛 |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 1303—1323 | 元英宗 | 以儒治国、颁布元朝大元通制、南坡之变被杀 |
也孙铁木儿 | 1276—1328 | 泰定帝 | 在位期间国家比较安宁、也出现暴乱、软硬政策平反 |
孛儿只斤阿速吉八 | 生卒不详 | 天顺帝 | 与元文帝争天下、后只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就不知所踪 |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 1304—1332 | 元文宗 | 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发动政变,谋立其为帝较有政为 |
孛儿只斤和世梀 | 1300—1329 | 元明宗 | 文宗兄、文宗逊位迎接他时又将其害死 |
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 1326—1332 | 元宁宗 | 文宗为赎罪传位于明宗次子就是元宁宗43天后病死 |
氏同上妥欢贴睦尔 | 1320—1370 | 元惠宗 | 爆发红巾军起义、元虽胜但因起义势力大、元退居漠北 |
爱猷识理答腊 | 1338—1378 | 元昭宗 | 势力还是很强大,已经退居漠北、中原之地与其无关 |
脱古思帖木儿 | 1378—1388 | 元平宗 | 想恢复元朝势力和失地、只可惜无力回天、后被部将杀 |
明朝(定都:南京、朱棣迁都:北京) | |||
简介: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又称大明王朝、大明帝国。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进行北伐,明军攻占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明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1421年(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顺天府(今北京),南京应天府改为留都。明朝疆域达1100多万平方公里,包括内地两京十三省、东北、新疆东部、西藏、南海诸岛、今缅甸北部、西伯利亚东部等地,并曾在东南亚旧港等地设有羁縻管理机构,影响力波及整个亚洲和非洲东岸。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首次在台湾岛设立行政机构一府两县(东宁府,下辖天兴、万年两县)正式管理台湾全岛,台湾收归中国版图。明朝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属于发达阶段。明朝早期君主集权强化,皇帝大权独揽。宣德以后,皇权开始削弱,权力在内阁与宦官之间争夺。从明朝晚期开始,西方伴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科技发展很快。与此同时,中国也涌现了徐光启,宋应星,徐霞客,冯梦龙等一大批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西学也随着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开辟了窗口与机会,中国传统科学技术进入了最后的加速发展阶段。 |
|||
明朝皇帝列表 | |||
明朝皇帝名字 | 生卒年份(公元) | 明朝年号/庙号 | 明朝皇帝历史评价 |
朱元璋 | 1328—1398 | 洪武/太祖 | 起义反元、大明王朝缔造者、网罗天下名士、滥杀功臣 |
朱允炆 | 1377—? | 建文/惠宗 | 重用文人实行改革惠民政策重视农桑后靖难之变被赶 |
朱棣 | 1360—1424 | 永乐/成祖
(原庙号“太宗”) |
清君侧除建文、创永乐盛世、迁都北京、建紫禁皇城 |
朱高炽 | 1378—1425 | 洪熙/仁宗 | 在位十个月后病死、与民生息发展明朝经济 |
朱瞻基 | 1398—1435 | 宣德/宣宗 | 御驾亲征叛军,得胜而归、发展明朝全局、染病而亡 |
朱祁镇 | 1427—1464 | 正统/英宗 | 年少轻狂随意,御驾亲征北狩,土木之变被俘,复辟废殉葬 |
朱祁钰 | 1428—1457 | 景泰/代宗 | 代兄监国却窃国登基为帝、英宗回国拒不还政还拘禁 |
朱见深 | 1447—1487 | 成化/宪宗 | 英宗复辟后立其为皇太子、政绩比较突出、贤明君主也 |
朱祐樘 | 1470—1505 | 弘治/孝宗 | 勤于政事、驱除奸臣、明朝再度中兴盛事 |
朱厚燳 | 1505—1521 | 正德/武宗 | 以嫡子继位、国运减弱、淫乱而无子嗣 |
朱厚熜 | 1507—1566 | 嘉靖/世宗 | 前期大有所为、后期迷恋仙丹、不问朝政、严嵩当国 |
朱载垕 | 1537—1572 | 隆庆/穆宗 | 贞静仁义、隆庆开关解除海禁、内阁斗争明显 |
朱翊均 | 1563—1620 | 万历/神宗 | 李太后、高拱、张居正辅佐下中兴、后期怠政转危 |
朱常洛 | 1582—1620 | 泰昌/光宗 | 废矿税、饷边防、补官缺,一月天子,红丸案暴毙 |
朱由校 | 1605—1627 | 天启/熹宗 | 木匠皇帝,错生帝王家,天才变昏君,魏忠贤阉党当道 |
朱由检 | 1611—1644 | 崇祯/思宗 | 勤政铲除客魏,清新寡欲不放纵,优柔寡断爱猜忌,国破家亡自缢 |
朱由崧 | 1607—1646 | 弘光/安宗 | 崇祯自缢后在南京建立南明小王朝、无能死于北京 |
朱聿键 | 1602—1646 | 隆武/绍宗 | 想一举恢复明朝,只可惜无力回天、后被清兵所害 |
朱聿鐭 | 1605—1647 | 绍武/文宗 | 在广州被拥立为帝、一个月后被清兵害死,葬于越秀区 |
朱由榔 | 1602—1646 | 永历/昭宗 | 在肇庆监国兵败逃到缅甸、后被吴三桂害死于云南 |
清朝(定都:盛京,后入关迁移北京) | |||
简介:公元1636年~1911年,一说1616年建立,1644年起为全国性政权,又称大清,简称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 入关后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基本统一全国。通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四川大屠杀等杀灭汉族中有血性有反抗的一种精神,让整个剩余汉族先胆寒。之后开始剃发令,本质上就是想把汉族自身的民族精神也一同剃光。从思想精神上彻底奴化汉族,将华夏汉族中积极血性的精神文化从本质上剥离,歪曲,无限扩大中华文明中消极,堕落,奴婢思想,只剩下一些封建的糟粕。从前华夏的骄傲自信被清政府奴化得只剩下卑躬屈膝。就这样,清朝创造了一个少数民族成功统治多数民族整整两百多年的人类奇迹。 清朝最初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为陪都。清朝奠定了中国今天疆域的基础,鼎盛时领土达1300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清朝灭亡。清朝共历经十二帝,统治全国268年。 清朝的人口数确实是历朝最高的,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后期,已达到三亿左右,清末时达到四亿以上,有人将此归结为清朝统治者勤政的结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进的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全国推广的结果。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清朝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被部分史学家吹捧成“康乾盛世”,这只是相比清朝无能治理比较而言的“盛世”,与之前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不可相提并论。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在文化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但相比政治上专制的极端化,对内思想的禁锢文字狱,对外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清朝对中国的祸害是罪深重的,是中国社会的发展的绊脚石,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是最不值得称颂的朝代。 |
|||
清朝皇帝列表 | |||
清朝皇帝名字 | 生卒年份(公元) | 皇帝年号/庙号 | 清朝皇帝历史评价 |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 1559—1662 | 天命/太祖 | 含七恨反明、建立起后金、奠基清朝基业 |
爱新觉罗皇太极 | 1592—1643 | 天聪/太宗 | 随着父亲南征北战、建立清朝国号、沈阳称帝 |
爱新觉罗福临 | 1638—1661 | 顺治/世祖 | 在叔父多尔衮的帮助之下入主中原、为情所困出家为僧 |
爱新觉罗玄烨 | 1654—1722 | 康熙/圣祖 | 平三番、复台湾、创下皇帝在位之最、打胜仗却割地 |
爱新觉罗胤禛 | 1678—1735 | 雍正/世宗 | 九龙夺嫡胜出、整治官吏、一生勤政衔接所谓康乾盛世 |
爱新觉罗弘历 | 1711—1799 | 乾隆/高宗 | 将清朝推向顶峰带入低谷、六下江南、自封十全老人,退而不休太上皇 |
爱新觉罗颙琰 | 1760—1820 | 嘉庆/仁宗 | 清朝由盛转衰、鸦片开始流向中国、社会矛盾开始强化 |
爱新觉罗旻宁 | 1782—1850 | 道光/宣宗 | 清朝鸦片横行、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朝变得贫弱 |
爱新觉罗奕詝 | 1831—1861 | 咸丰/文宗 |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圆明园被毁、死于避暑山庄 |
爱新觉罗载淳 | 1856—1875 | 同治/穆宗 | 无所作为早逝、在位时由其母垂政、清朝逐渐走向灭亡 |
爱新觉罗载湉 | 1871—1908 | 光绪/德宗 | 思想进步、奋发图强、采用变法、无奈被西后遏制、后软禁 |
爱新觉罗溥仪 | 1906—1967 | 宣统/无庙号 | 末代皇帝、辛亥革命爆发、被迫逊位、后成满州傀儡、被改造 |
关于皇帝的谥号庙号年号 最初的时候,庙号使用是很严格的,最初的定位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因此在商,周,汉朝只有出类拔萃者才有庙号。而庙号的泛滥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特别是16国这些弹丸之国都敢随意称祖,宗。之后从隋唐开始,绝大多数皇帝都有自己的庙号了。不过像阿斗的“汉仁宗”其实是16国前赵光文帝刘渊追封的……认祖宗也找个好点的啊,找阿斗作甚……不过阿斗确实挺“仁”的。 关于朝代的前缀“前”、“后”、“西”、“东”、“北”、“南” 其实当时是没有区别的,就是叫汉、晋、宋,只是后世的史学家为了便于区分而加的。当时朝代的人绝对不会自称“西汉”、“东汉”的。刘邦在西安建立的政权叫做西汉,刘秀在洛阳建立的政权叫做东汉;司马昭建都洛阳的政权叫做西晋,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即位,延续晋政权叫做东晋;在赵匡胤在开封建立的政权叫做北宋,赵构在杭州建立的政权叫做南宋,都是由于地理上的区分了。 |
|||
中国历史概况/中国简史 | |||
中国历史概况 中国历史自商朝算起约有3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4000年,自黄帝时代算起则约有4700年(中国人常说的5000年历史是存疑的)。有历史学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史中,历史时代的定义是指从有文字发明时起算,在那之前则称为史前时代;历史中传说伏羲做八卦,黄帝时代仓颉造文字;近代考古发现了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约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约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从政治和社会形态区分中国历史,据考古资料显示,约在早于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时代,中原地区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同时,原始社会平等被打破。而据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商朝已经开始君王世袭,周朝建立完备的封建社会制度至东周逐渐解构,秦朝统一各国政治和许多民间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并建立中央集权政治。自汉朝起则以文官主治国家直至清朝。清末,以民主共和思想推翻帝制成立中华民国。 由经济形态观察,中国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民构成,私有制、商业活动发达。周朝时商业主要由封建领主阶层控制的官商贸易和庶民的自由贸易构成。秦汉以後实行中央集权,人口由士、农、工、商等构成,其中以从事农业的自由民为主体,是一个君权官僚制下的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本的较为自由的商业经济社会,一些重要的行业譬如油盐米等由官商垄断。除了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贸易也有很大的发展。早在汉朝丝路的开通,促进了东亚 与中亚至欧洲的陆上交通时,国际贸易早已起步;隋唐时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贸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开放、交通的建设,更使各国文化、物资得以交流;宋代时出现了纸币;元代时因为全面开通了商旅的关卡而导致与中亚的商业交流十分繁荣;明朝中叶实行海禁,清朝则受到西方国家海上发展的影响,海上国际贸易发展迅猛。 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战争,融合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华夏各族人民开疆扩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传说中的炎帝与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们都是起源于陕西中部渭河流域的部落领袖。《国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渭河支流,今陕西关中中部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渭河支流,今陕西关中西部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后来为了争夺领地,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自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从很早的古代起,中国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之上。秦汉时期,不仅基本奠定了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原王朝的疆域规模,而且开创了将中华大地上渔猎文明区、游牧文明区和农耕文明区“混而为一”的大一统先河。从此“统一”成为中国2000多年历史长河里的主旋律——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隋唐结束魏晋南北朝长达300多年的战乱,在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基础上建立了比汉朝疆域更为广大、民族更为众多的统一格局。唐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之国力强大、文化先进,增强了周边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成了“胡越一家”盛况的出现。这个时期,唐朝先后统一东突厥和西突厥,并设立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管理军政要务。对其他民族地区,唐朝也都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有的还直接设置道、府、州,予以有效管辖。唐朝统一领导和治理下的各民族蓬勃发展,促进了唐朝国力的强盛和疆域的扩大。宋朝虽然先后与契丹族的辽朝、女真族的金朝长期并立,但各民族之间的互相联系与交往十分密切。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大力吸收了汉族中原王朝的统治经验和政治制度,融入大量中原文化的元素,为以后元朝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元朝创设了“行省”制度,现在的内蒙古、新疆、广西、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区,都在行省的管辖之下。设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台湾,同时在云、贵、川、康等民族地区设土司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统辖。尤其是元朝首次将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完整纳入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清朝取代明朝后,全国各民族的统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在北方,先后统一了蒙古族的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在新疆和西藏地区,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等系列叛乱,维护和巩固了对新疆、西藏地区的统一。同时为反抗沙俄的侵略,加强了对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从东北、蒙古、新疆、西藏至中国南部、东部的整个地区,各民族都统一在中国版图之内。 也有史学家表示元清两次外族入侵,是中国的两次大后退,把宋明本来欣欣向荣的资本主义萌芽,让这些狗屁不懂的泥腿子,活生生的拉回到了奴隶社会,本来培养多代的开明知识分子全部被一帮流氓虐杀,社会重新归零,悲哀。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从沿海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腐朽的清王朝在内外夹击下迅速溃败。辛亥革命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简称“中国”,“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国号。当然在中国人眼中中国最辉煌的时代是汉唐,然而其实中国最精彩的时代是春秋战国、魏晋、明朝晚期,这几个时代国家虽然不强盛,但是文化自由,思想交融。 中国简史 发现于云南元谋的猿人化石表明,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近60万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能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知道了用火。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中国各地。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和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了人工栽培的稻谷和粟粒及农耕工具。 最古老的王朝夏朝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省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其势力和影响已达到黄河南北,并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继夏而兴起的商、西周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度。之后是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 大约在5000年前,中国人已知道了冶炼铜的技术。3000多年前的商代,开始使用铁器;在制陶方面,有了白陶和彩陶;丝织生产也相当发达,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提花丝织技术。到了春秋时期,制钢技术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空前活跃,百家争鸣,涌现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孟子和军事学家孙武等人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结束了长达250多年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秦朝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建立了郡县制度。由秦奠定的封建国家框架在以后的2000多年中一直被人们延用着。为了抵御北方匈奴,修筑了长城,成为今日万里长城的雏形。然而长城从未成功抵御过北方胡人南下。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强大的汉王朝。汉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极大发展,人口达到5000万。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公元前140—前87年)是汉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他使中央政权实际控制的地方从中原扩展到了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他派使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从长安(今陕西西安)经新疆、中亚直抵地中海东岸的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中国绚丽的丝织品经此源源西运。随着东西交往的密切,佛教也于公元一世纪时传入中国。公元105年,官员蔡伦总结了民间造纸的经验,发明了造纸术,使人类的书写材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汉之后,经历了三国、晋、南北朝(时期)、隋等朝代,隋唐实行一系列开明的政策,把中国封建时期的繁荣昌盛推向了顶峰:有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纺织、染色、陶瓷、冶炼、造船等技术也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全国水陆交通纵横交错。七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的力量不仅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伊犁河流域牢牢扎根,甚至扩展到中亚的许多城邦。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波斯、阿拉伯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唐亡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战乱频繁的时期。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病变篡位建立了宋朝(960—1279年)。与辽、金、西夏等政权并立,战争经济交往密切。北宋覆灭,政权南迁史称“南宋”,将北方先进的经济、文化推广到南方,促进了该区域的经济开发。宋朝天文、科技以及印刷术均居世界前列,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标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1206年,蒙古族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四处征战入侵华夏。其孙子忽必烈1271年入主中原,建立元朝(1271—1368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元政权实现了包括新疆、西藏及云南地区在内的全国大统一。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至宋元时期相继传入世界各地,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1368—1644年)。朱棣靖难之役后登基,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池和宫殿,并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1405年至1433年,他派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进行了七次规模巨大的海上远航,途经东南亚各国、印度洋、波斯湾、马尔代夫群岛,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是哥伦布时代以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航程最远的海上探险,但是除了扬国威,并未留下寸土。 明朝后期,中国东北部的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金(史称“后金”),后建立清朝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取代明朝。清朝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签订不平等割地条约暂时遏止了沙俄的入侵。同时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制定了由中央政府最终决定西藏地方领袖的一整套规章制度。 十九世纪初,清王朝迅速衰败。英国在这一时期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清政府力图查禁鸦片。英国为保护鸦片贸易,于1840年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最后同英国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确保自由通商。鸦片战争之后,英、美、法、俄、日等国家不断强迫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自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中国国号(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叫“中国”这个名字的?)。同时也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皇权统治(封建君主制)。袁世凯曾经改国号为“中华帝国”,总共做了83天皇帝,很快死于民众的唾骂,从此中国不再有皇帝了,但是无形的帝王思想却存在民众心中。 |
数据整理勘误:嘻嘻网原出处:http://114.xixik.com/chaodai/(中国历史朝代) (转载注明出处)
“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上各朝代撰写的,并且被历朝列入正史的是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二十四史”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起于汉武帝时诞生的《史记》,终于清乾隆时刊行的《明史》,前后相隔一千八百多年。总计一共有三千二百一十三卷,大约有四千万的字,都是统一的用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而成的史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旧唐书》、《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共3229卷(或3249卷),共约4000万字。嘻嘻网编辑部历史组将“二十四史》”每部书的书名,成书朝代及作者如下:
序号 | 书名 | 作者 | 今本卷数 |
---|---|---|---|
1 | 史记 | 西汉·司马迁 | 130 |
2 | 汉书 | 东汉·班固 | 100 |
3 | 后汉书 | 南朝·范晔 | 120 |
4 | 三国志 | 西晋·陈寿 | 65 |
5 | 晋书 | 唐·房玄龄等 | 130 |
6 | 宋书 | 梁·沈约 | 100 |
7 | 南齐书 | 梁·萧子显 | 59 |
8 | 梁书 | 唐·姚思廉 | 56 |
9 | 陈书 | 唐·姚思廉 | 36 |
10 | 魏书 | 北齐·魏收 | 114 |
11 | 北齐书 | 唐·李百药 | 50 |
12 | 周书 | 唐·令狐德棻等 | 50 |
13 | 隋书 | 唐·魏徵等 | 85 |
14 | 南史 | 唐·李延寿 | 80 |
15 | 北史 | 唐·李延寿 | 100 |
16 | 旧唐书 | 后晋·刘昫等 | 200 |
17 | 新唐书 | 宋·欧阳修、宋祁 | 225 |
18 | 旧五代史 | 宋·薛居正等 | 150 |
19 | 新五代史 | 宋·欧阳修 | 74 |
20 | 宋史 | 元·脱脱等 | 496 |
21 | 辽史 | 元·脱脱等 | 116 |
22 | 金史 | 元·脱脱等 | 135 |
23 | 元史 | 明·宋濂、王袆等 | 210 |
24 | 明史 | 清·张廷玉等 | 332 |
来源:嘻嘻网历史朝代http://114.xixik.com/chaodai/
“二十四史”的概念亦是逐步形成的。在三国时期,社会上就有了三史之称。而这三史历来都是指《史纪》《汉书》和东汉刘珍所编撰的《东观汉记》,而在范晔的《后汉书》出现之后,就取代了《东观汉记》成为三史之一。
唐朝以前往往将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合称为“三史”。后来又加入了陈寿的《三国志》,称为“四史”或“前四史”。
唐朝官修南北朝八史和《晋书》,再加上之前的前四史合称为“十三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和《隋书》。“十三史”唐朝对西汉以来所修十三部纪传体史书的合称。
到了宋朝这一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上《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就又形成了“十七史”之说。
到明代后,又增加《宋史》、《辽史》、《金史》和《元史》合称之为“二十一史”。
再清朝的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再加上前先的各史,就是“二十二史”。后又增加《旧唐书》,变成“二十三史”。在编撰《四库全书》的过程之中,学者又从《永乐大典》之中辑录出来《旧五代史》,经过乾隆皇帝的钦定,也被列入正史,到此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到四十九年,由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古代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不久又增入《旧唐书》、《旧五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不含清代历史,近人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书成后,并入“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其后又添入近人柯劭忞撰写的《新元史》,终成“二十六史”。“二十四史”被尊为“正史”。《隋书·经籍志》曰:“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班固)、马(司马迁),以为‘正史’。”遂有“正史”之说。“二十四史”皆属纪传体史书,即以人物为中心,着重记述有关人物的生平事迹,历史事件附见于人物纪传中。纪传体主要有纪、表、志、传四种体例:
“纪”(或曰“本纪”)逐年记载帝王在位的国家大事;
“表”扼要胪列纷纭复杂的的大小史实;
“志”(或曰“书”、“考”)专项记录各项典章制度;
“传”(或曰“列传”)集中描摹历史人物生平;
《史记》和《新五代史》中又多出一种“世家”,系纪和传的结合体。四种体例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共同展现出一幅恢宏壮阔的历史长卷。
正史和信史的区别
正史是史官(或史家)对历史的详实记录,有别于古代私家编撰史书,即所谓野史。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说法。
“正史”一词最早见于阮孝绪《正史削繁》,有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因纪传体《史记》、《汉书》之书,以帝王(本纪)为纲,故称正史。至清乾隆四年修《四库全书》,确定《史记》至《明史》二十四部正统纪传体史书为正史。而其间的“三史”、“四史”、“七史”、“十一史”、“十三史”、“二十一史”、“二十二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都可称作正史,《二十五史》之中,字数最少的史书是《陈书》,大约20万字;字数最多的是《清史稿》,大约500万字。《明史·艺文志》又分为纪传、编年二体,所谓正史,为各朝政府为前朝所编修史书,二十五史皆为纪传体,无编年体。
信史是指有纪录的历史,为与史前史相对的概念。即人类开始使用文字之类可确实辨认其意涵之媒介,以记录现象以后的历史。各地人类发明文字的时间都有不同,所以信史没有一个适用于各地的特定时间。最早步入信史时期的是新月沃土(fertile crescent),不过,作为一个泛称,信史通常指公元前4000年以后的时期。简单来说,石器时代(前250万年-前4000年)就是史前史时期,青铜器时代(前4000年-各地不同时期完结)以后就是信史时期。
举个例,中国夏朝目前为止未有同时期文字记载,故夏朝是史前史。商朝人使用甲骨文,故商朝是信史。综上所述,信史就是使用文字或者符号记述下来的历史,而正史是在记录下来的历史中官方编纂的历史,所以可以说正史肯定是信史,信史囊括正史,但是信史不一定是正史。
中国朝代(Dynasty)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朝”与“朝代”的区别在于”朝”是当时就有的观念,如孔子说过“丈于朝”,因此“朝”就类似现在所说的“国家”(但国在中国古代有时指“朝”,有时指“诸侯国”,有时指“周边小国”);“朝代”则是后人方便划分历史的称呼,最明显的就是“魏晋南北朝”这个“朝代”很明显不是一个“朝”(国家),而是由三国、晋朝、南北朝等“子朝代”组成,而南北朝又分南朝与北朝,南朝的宋、齐、梁、陈则各别都是以“朝”(国家)为划分标准。
中国的朝代都用“朝”为划分标准,所以往往会有“朝代”的时间与“朝(国家)”的国祚重叠的情形,如秦隋唐宋辽金元明清还有南朝中的宋齐梁陈、北朝中的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跟汉朝的西汉、新、玄汉、东汉等,这些“朝”的国祚都与朝代的时间相重叠,某”朝”的兴亡也是这”朝代”的兴亡。
但为什么“秦朝”与“秦国”不算在一起呢?很简单,魏晋南北朝之前,只有成为天下共主者才敢称朝,而古人认为称朝与称朝前是不一样的,所以秦朝统一後称”朝”了,而秦还未称朝前就是秦国,春秋战国诸国也没有称朝,当时唯一的朝是周王室;西汉亦同,刘邦虽早已是汉王,但在称朝前并不被认为是汉朝的一部分。夏商周也跟秦汉的状况一样,他们在还没称朝前虽已是独立政权,但因为还没成为天下共主也没称朝,所以夏商周三朝的历史都只从推翻前朝成为共主後开始算。在魏晋南北朝开始,不管是否统一天下都敢称朝了。
虽然中国很多朝代与“朝”的国祚相重叠,但并不代表朝代等于“朝”(国家),上面说过的魏晋南北朝与春秋战国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很多的“朝”或小国的时代,为了方便而全部纳为一个朝代而已,“朝代”是后人作的历史划分,“朝”在现代的角度看则类似一个国家。
皇朝和王朝的区分:先秦时期,属于周王朝时代,只有周天子,下面存在几十个诸侯称王、没有皇帝,严格上讲不能称呼皇朝。皇朝是封建时代帝国级别(有皇帝和附属国)的朝代,皇帝为皇朝最高统治者,同时分封了一些诸侯王或有藩属国,皇帝高于王,比如汉皇朝下面,淮南地区就有淮南王等。但是其封国是不能叫王国的,更不能叫王朝。
秦始皇时期以后,皇朝和王朝一一意义接近,不过习惯叫唐王朝,大明王朝,罕见有大清皇朝这样的说法。当然也没有统一的官方或者史学界的说法定义,在中原政权强盛的时期,大家默认的就是以中原为正统,中原当朝者是什么朝,那就是什么皇朝或者王朝。事实上,除了元、唐前期、清一直没有全部统一过。中国自秦汉以后,认为一个国家只有一个中央政权了,皇帝是独一无二的,是天朝上国的专有称呼。如果有两个皇帝,则必然是战争,必须灭掉一个。因此,可以理论和实际都是同时存在多个王朝。像宋朝,则宋、辽、金都称朝,都称皇帝,这是因为中央政权不够强大,维持的短暂平衡。除了中原还是有其他的小王朝、比如宋的大理国、吐蕃等只能受封称王。来源:嘻嘻网历史朝代http://114.xixik.com/chinese-dynasties/
像朝鲜只有王朝,从没有皇朝,朝鲜要么是独立王朝,要么是中国的附属王国(元朝)或藩属国(明清时)。东亚历史上,皇帝穿黄色衣服,诸侯王或藩属国王只能穿其它颜色的,例如朝鲜国王穿红色衣服,泰国国王在清朝灭亡后才敢穿黄衣(曾从属清皇朝);皇朝的龙旗是五爪龙,王朝的龙旗是四爪龙,至今不丹国旗还是四爪龙。当然欧洲的“王朝”概念和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概念有很大的不同,是翻译上的问题。
中国历代疆域指的是从古至今中国领土变化过程的历史,期间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中国疆域自远古以来不断演进变化,从《尚书·禹贡》九州开始直到唐朝极盛时疆域被认为是中国疆域原型。至元朝时不仅统一中国,西藏地方从此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明朝灭掉察合台汗国,领土疆域达到历代极盛。中华民国时期为秋海棠地图,1946年外蒙古公投决定独立,自此中国疆域从秋海棠变成“雄鸡”至今。
1、夏(210万,包括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苏,陕西的一部分)
2、商(320万,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还包括陕西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浙江,重庆和四川的一部分,还有许多臣服于商的属国,如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
3、周(340万,基本与商差不多,在辽宁和重庆四川的范围更大) 周灭商前,周族活动于黄河上游(今陕西、甘肃一带)。周武王灭纣后,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附近),后迁洛邑。
4、秦(360万,还包括整个宁夏并包括重庆全部和更大的几乎整个四川的土地,东晋各诸侯国的国土总合与西周基本相同)
5、汉(在两汉最顶盛的时代,由西汉武帝和后人西汉宣帝、东汉光武帝、东汉明帝打下了惊人的国土。现在朝鲜的几乎全部,越南的北方。大半的新疆,包括中亚相当大的土地都在汉的西域都护府范围中,还有全部的四川和云贵的大片土地,辽宁的全部土地也在汉治下,和吉林的一片土地,内蒙也有相当大的土地在汉的治内,估约国土为1040万平方公里。东汉后期出现严重缩水,失去了云贵和内蒙的土地,新疆北部的土地也丧失殆尽,国土应为890万平方公里。
6、三国(魏:530万平方公里,所有的长江以北的汉人地区和在新疆甚至中亚的土地,也包括朝鲜的少量土地和内蒙的土地)
(吴:240万平方公里,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和越南北方。)
(蜀:170万平方公里,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青海的一小部分,缅甸的极北方。)
7、晋(西晋国土为920万平方公里。在云贵两地上略少于蜀的控制,在越南和朝鲜的土地缩小了。但略增加了内蒙的土地)
8、南北朝(国土为935万平方公里,增加了几乎所有剩余的内蒙和部分外蒙的土地)
9、隋(国土为840万平方公里,突厥占领了甘肃和宁夏相当大的土地,云南和贵州也正走向独立,丧失了所有在越南和朝鲜的国土)
10、唐(强盛时的唐国土大的非常惊人,比现在中国少黑龙江和西藏与云南,多了中亚的大片土地,大半个蒙古国和俄贝加尔湖,共1240万平方公里,在数十年后竟缩为1030万平方公里,安史之乱后更是缩为800万平方公里,可谓史上巨大的缩水。)
11、宋(国土为460万平方公里,与现在中国比没有新疆,甘肃,宁夏,内蒙,整个东北三省,青海和西藏,云贵和台湾。)
12、元(国土为1680万平方公里,国土包括整个中国和蒙古,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大片土地,当是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
13、明(国土最大时,比现在少一小半西藏和大半新疆,内蒙古全部和东三省小半土地,俄罗斯极少土地。共710万平方公里。后来大为缩水,丧失西藏新疆和东北台湾,到灭亡时只剩下350万平方公里。)
14、清(国土1310万平方公里,整个中国和外蒙和俄罗斯及中亚的一些土地,论大小算是中国各朝代第二)
Dynasty | Years | Capital | Current Location | |
Xia dynasty | 2070–1600 BC | (1)Anyi, (2)Yangcheng | (1)Xia County, Shanxi, (2)Dengfeng, Henan | |
Shang dynasty | 1600–1046 BC | (1)Hao, (2)Yin | (1)Shangqiu,Henan, (2)Anyang,Henan | |
Zhou dynasty | Western Zhou dynasty | 1046–771 BC | Haojing | Xi'an, Shanxi |
Eastern Zhou dynasty | 770–256 BC | Luoyi | Luoyang, Henan | |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 771-476 BC | Luoyi | Luoyang, Henan | |
Warring States period | 476-221 BC | Luoyi | Luoyang, Henan | |
Qin dynasty | 221–206 BC | Xianyang | Xianyang, Shanxi | |
Han dynasty | Western Han dynasty | 206 BC– 23 AD | Chang'an | Xi'an, Shanxi |
Eastern Han dynasty | 25-220 AD | Luoyang | Luoyang, Henan | |
Three Kingdoms | Wei | 220-265 AD | Luoyang | Luoyang, Henan |
Shu | 221-263 AD | Cheng Du | Chengdu, Sichuan | |
Wu | 222-280 AD | Jiangye | Nanjing, Jiangsu | |
Western Jin dynasty | 265-316 AD | Luoyang | Luoyang, Henan | |
Eastern Jin dynasty and Sixteen Kingdoms | Eastern Jin dynasty | 317-420 AD | Jiankang | Nanjing, Jiangsu |
Sixteen Kingdoms | 304-439 AD | - | - | |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 Song | 420-479 AD | Jiankang | Nanjing, Jiangsu |
Qi | 479-502 AD | Jiankang | Nanjing, Jiangsu | |
Liang | 502-557 AD | Jiankang | Nanjing, Jiangsu | |
Chen | 557-589 AD | Jiankang | Nanjing, Jiangsu | |
Bei Wei | 386-534 AD | (1)Pingcheng, (2)Luoyang | (1)Datong, Shanxi, (2)Luoyang, Henan | |
Dong Wei | 534-550 AD | Ye | Linzhang,Hebei | |
Bei Qi | 550-577 AD | Ye | Linzhang,Hebei | |
Xi Wei | 535-556 AD | Chang'an | Xi'an, Shanxi | |
Bei Zhou | 557-581 AD | Chang'an | Xi'an, Shanxi | |
Sui dynasty | 581-618 AD | Daxing | Xi'an, Shanxi | |
Tang dynasty | 618-907 AD | Chang'an | Xi'an, Shanxi | |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 Liang | 907-923 AD | Bian | Kaifeng, Henan |
Tang | 923-936 AD | Luoyang | Luoyang, Henan | |
Jin | 936-946 AD | Bian | Kaifeng, Henan | |
Han | 947-950 AD | Bian | Kaifeng, Henan | |
Zhou | 951-960 AD | Bian | Kaifeng, Henan | |
Ten Kindoms | 902-979 AD | - | - | |
Northern Song dynasty | 960-1127 AD | Kaifeng | Kaifeng, Henan | |
Southern Song dynasty | 1127-1279 AD | Linan | Hangzhou, Zhejiang | |
Liao dynasty | 916-1125 AD | Huangdu | Bairin Right Banner | |
Western Xia | 1038-1227 AD | Xing Qing Fu | Yinchuan, Ningxia | |
Jin dynasty | 1115-1234 AD | (1)Huining, (2)Zhongdu, (3)Kaifeng | (1)A'cheng, Heilongjiang, (2)Beijing, (3)Kaifeng, Henan | |
Yuan dynasty | 1271-1368 AD | Dadu | Beijing | |
Ming dynasty | 1368-1644 AD | Beijing | Beijing | |
Qing dynasty | 1644-1912 AD | Beijing | Beijing |